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 | B.地震、海啸 |
C.台风、寒潮 |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
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
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
该图示意大气臭氧含量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完成问题。有关图中臭氧含量叙述正确的是( )
A.月平均臭氧含量自低纬向高纬递增 |
B.月平均臭氧含量自高纬向低纬递增 |
C.臭氧含量北半球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南半球最大值出现在秋季 |
D.赤道附近地区臭氧含量季节变化小 |
图示区域3月份大气臭氧含量差值最大不超过( )
A.160 | B.180 | C.220 | D.240 |
图1是我国东南部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图1中影响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 | B.流水侵蚀 | C.风化作用 | D.风力侵蚀 |
图1中甲、乙、丙、丁四处附近最可能见到图2景观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问题。图中甲乙丙丁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该地的经度是()
A.100°E | B.110°E |
C.125°E | D.130°E |
图中P、Q的北京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 B.8:10、17:10 |
C.8:20、17:00 | D.7:50、17:10 |
图为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MN差值为20°。读图回答问题。 该地纬度为()
A.10°N | B.20°N |
C.40°N | D.60°N |
图中日期和我国文化现象大致对应正确的是()
A.①--立鸡蛋,踏青插柳 | B.②--吃月饼,共庆团圆 |
C.③--放鞭炮,守岁迎春 | D.④--望双星,鹊桥相会 |
如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表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0°;读图回答问题。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A.120°E,20°S | B.60°W,20°S | C.120°E,23.5°S | D.60°W,20.5°S |
若图中乙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乙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为( )
A.76.5°S,37° | B.80°S,10° | C.76.5°S,10° | D.80°S,30° |
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 B.自东向西 | C.先东南后东北 | D.先东北后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