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停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说:“今天我们比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穷。……只要给我们机会继续执行过去几年的政策,那么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将很快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除出去的那一天。”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胡佛相信自己的执政将使美国战胜贫穷 |
B.“过去几年的政策”应该是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C.胡佛的目标根本没得到实现 |
D.“过去几年的政策”导致了大危机的出现 |
1949的12月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看到流水线上鱼贯而出的汽车时,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表明毛泽东当时在思考着()
A.中国工业化的模式问题 | B.抗美援朝战争的物质运输问题 |
C.中苏合作共建汽车厂的问题 | D.苏联专家汽车制造技术的问题 |
据《安义县志》记载:“出工一条龙,做事一窝蜂,不管干多少,都是记高分。”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文革时期 |
C.改革开放初期 | D.二十一世纪初期 |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甲午战争 | D.辛亥革命 |
乾隆九年皇帝在《水木明瑟词》中说:“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材料不能体现()
A.当时西学东渐仍在进行 | B.水力成为风扇的动力 |
C.工业革命的成果已进入中国 | D.皇上对新降温工具的得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