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题,共18分。
德宏的冬色
依屯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的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入选时,文章局部有改动)
、文中④~⑥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3分)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呢?(3分)
、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加点词“点缀”的含义。
、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样展开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后面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段以方位变化为顺序描写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秀丽,试找出文中表明方位变化的四个词语
散文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品读下面句子,体会画线词句的表达作用。微黄在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3 分)
小猫艾莉
妈妈养了很久的猫咪“真红”去世后,她的朋友为了让她打起精神来,把自家新生的一窝小猫中最漂亮的一只送给了她。妈妈把这只新来的小猫命名为“艾莉”,这是妈妈以前用过的英文名,可见宠爱之深。
艾莉的母亲血统高贵,父亲却是不知从哪来的流浪猫,不过那未知的下等基因并没有影响它的美貌,艾莉小小年纪就和它母亲一样,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十足的贵族范儿。
很多人都以为猫难养熟,实际上只要养的年纪够小,它很容易和你嬉皮笑脸亲密无间到开无恶意的玩笑,例如真红。
艾莉却是个例外,它对谁都是淡淡的,你去逗弄它,它会用一种极为平静的态度轻轻拨开你的手,眼睛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妈妈在尽心照料艾莉一段时间后,依然没能从它那里取得什么特权。她有些沮丧,便暂时不想多管它,郁郁地继续怀念可爱的真红。虽然艾莉不见得会有什么心理落差,可我还是自作多情地担任了妈妈之前扮演的角色——讨她的喜欢。
我也试过很多种方法逗它,用猫铃铛、毛线球、狗尾巴草什么的,可艾莉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冷静,直到我快要失望了才摆弄几下子,那不耐烦的神态,像极了大人看到小孩子流着鼻涕扑过来,明明不想笑却非得笑了那么几下的样子。
后来我只得放弃,换作每天抱着它在阳台上发呆。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一人一猫发呆时发生了什么,艾莉来到我家差不多一年时,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它本在我怀中安安静静看外面晾晒的衣服,可忽然就仰头亲了我的下巴一下。
猫类有亲吻的概念吗?
我不知道。
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
那个吻变成我和艾莉的共同小秘密。自那之后,我和艾莉每天的发呆时间变得更加甜蜜了。它学会了拽铃铛,每次都是它拨动铃铛我去扑,两个笨蛋玩得十分起劲。我想,如果艾莉足够大的话,总有一天是它抱着我在阳台上发呆吧。
后来去了外地工作,宿舍不能养猫,艾莉自然只能留在家里。出发的前几天我一再和它告别,它只是安然看着我,把铃铛拨给我。
第一次离开艾莉的生活没我想象中那么难熬,当然也不至于十分愉快。终于熬到十一长假,回家后,我没有看到艾莉扑上来迎接的身影,立刻放下包到处寻找,最后在床底发现了它。然而它只是远远看着我,甚至连铃铛都无法将它从床底吸引出来了。
果然,艾莉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去抱它的时候,它优雅地挣脱开,不知消失在了何处。若不是猫粮在正常地减少,我甚至怀疑艾莉已经不在家里了。假期很快结束,出发前一晚,我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关灯睡觉,发现艾莉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艾莉?”
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
我顿时忘记了呼吸。它看了我一会儿,舔舔自己的爪子,转过身晃着尾巴不见了。我赶紧走出屋去,把它一把抱在怀里,它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用脸蛋碰了碰我的鼻尖。
第二天艾莉没有躲起来,而是站在妈妈脚边目送我出门。我知道它原谅了我的离开。原本略略失望的假期瞬间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才坐上车,就开始深深期待下一次回家了。
摘自《意林》2013总第225期
这篇文章小猫艾莉对我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试摘录文中有关词句说说这一变化的过程
最初小猫艾莉对我“漫不经心”——后来它()——我外地工作回来,它“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假期结束要出发,它()。
小猫艾莉在文中犹如一个孩童。文中有多处描写小猫艾莉看我的眼神,请结合重点词语揣摩下列两句小猫当时的内心世界。
①眼睛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②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
本文语言幽默生动,仿照示例分析另一句子的表达效果
(1)那不耐烦的神态,像极了大人看到小孩子流着鼻涕扑过来,明明不想笑却非得笑了那么几下的样子。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大人”,把自己比作“流着鼻涕的小孩”,反客为主,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猫对我不耐烦的样子。
(2)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
这篇文章主要写小猫“艾莉’,但三次写到猫咪“真红”,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三次写猫咪“真红”在文中的各自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请拟一条相关的公益广告,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声。(字数在2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题。
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
①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让人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非转型不可的阶段。事实上,雾霾的影响,也不仅仅伤害人的健康。看看媒体上那些占据主要版面的报道吧: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些污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紧急指示下停工……这是一幅多么乱哄哄的图景。
②这样的图景,伦敦曾出现,洛杉矶也出现过。雾霾下的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曾有过的情景并无二致。程度越来越深的工业化,加上汽车驶入千家万户,这是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成因。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升级滞后的油品、城市建设中的大量扬尘,以及汽车尾气等,都是空气污染的“罪魁”。
③没有一个人喜欢雾霾天。菜场的大妈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喜欢,进入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外籍高管不喜欢,各级政府官员也不喜欢。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所有人都必须有所作为,这已成为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④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那是一条死路。环保部门须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力求不打折扣地执行。前者涉及的是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后者则跟环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联系在一起。就在昨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述评,称“雾霾天气敲响中国经济转型警钟”。这还算是一种温和的告诫。环境的破坏,对这片土地及居住其上的人的伤害在不断增大,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也在急剧上升。这样的现实,在倒逼诸多地方主政者要以大局为重,勿为眼前利益而失长远利益。
⑤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是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是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提醒的是,为一己之政绩而不顾环境者,仍会存在;为一企业之利益而阻碍治理的力量,仍会存在;环境系统中为小部门甚至个人私利而执法不严的情形,仍会存在。对抗环境污染,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挑战,其中一定夹杂着许多人为的、利益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⑥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警告所谓汽车时代的沉重代价。大城市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新的审视。汽车尾气污染量的下降,显然有赖于每一个车主的努力。城市追求更为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与个人自觉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结合在一起。这同样是挑战很大的一个工程。
⑦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名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早就论证过,所谓理性的“经济人”难以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很多人总想着“搭便车”,由别人来付出努力,自己享受成果。其结果,少有人为共同利益而努力,共同的目标也往往成为泡影。呼吁全民为治污担起责任的时代命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要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内化为各自的理念,并将理念转成实践。
⑧雾霾下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是打破纠结、直面环境挑战的时候了!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的观点是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应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
B.④⑤两段文字是按照主次的顺序来写的,第④段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的,第⑤段是从个人和企业的角度来讲的。
C.第⑦段引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的话是为了说明了污染的危害。
D.雾霾的出现伤害了人的健康,严重影响了交通系统的运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段中“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些污染企业在政府部门的紧急指示下停工”这句话中带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外婆的巫术
秦文君
⑴外婆每年天暖时住到我家来,一到天冷又搬回自己家,像候鸟似的。外婆看上去是个普通的老太太,很固执,不喜欢别人同她顶嘴,好像她到了哪儿,就是哪儿的一家之主。反正她一来我们家,妈妈的权威就少了许多,比如妈妈说好早上煎荷包蛋,可是外婆却说,小孩吃蒸蛋最消化,于是,大家都得一早上就稀里哗啦地喝蛋羹。
⑵我一向很爱妈妈,所以就常同外婆争论,说:“我只听妈妈的。”A外婆的话只在妈妈那儿管用,所以她很生气,说我像狗,只忠于妈妈,而不忠于更有道理的人。
⑶其实,我并不想同外婆闹翻,外婆是很厉害的,能通晓过去,预测将来,因为这些例子太多了,就使人相信她有巫术。
⑷最先发觉外婆有巫术的是我。
⑸一天,我正利用床架练平衡木,床架顶上的那半席之地窄窄的,生来就像是给人练技巧的,小燕说,要是能在两指宽的地方疾走如飞,下一步就可以练走钢丝做空中飞人。那时,外婆正坐在一边,用布盘一种复杂的琵琶纽,她瞥了我一眼,说:“一会你会摔破嘴巴的。”
⑹不出三分钟,我就从那“平衡木”上栽下来,嘴巴在床角那儿摔出了血;嘴唇肿得像猪嘴,成为世上唯一的一个夏天出门也戴口罩的人。
⑺第二天,嘴刚消肿,我就忙着当债主。小鸽上门来借钱,让我把零花钱拿出来交给他,我没同意。小鸽就说保证还,还付双倍的利息,借一块钱第二天可以还我两块。我当然动心了。他走后,我正盘算着那高额利息可以奢侈一番。不料,外婆说:“他是存心不还你钱。”
⑻后来那小鸽果然当了赖账的,让我破了点儿小财。可我却在那事之后,开始留意外婆,比方看她预测将来时有没有念一句咒语。
⑼最神的是,外婆从从容容地在家中坐着,却能知晓我白天去过沙坑,还知道我是用吃早点的钱买了个新发夹,总之,她像是一眼把我从头看透到脚。
⑽我很想学到外婆的那一手,哪怕学会一句咒语,当着小燕她们一念,等到显灵了,准保她们魂灵出窍。所以从那天起,我尽量不同外婆顶嘴,还很殷勤地把别人送我的白手巾转送给她。秋天时,外婆要回自己家了,她说也想送我一样东西。我脱口而出,说:“那就教我一句咒语吧!”
⑾B外婆听懂我话后非常生气,可是我最失望的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巫婆,是凭经验的。”要知道,当时我多盼望家里有巫婆啊!
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认定外婆有巫术?请简要概括。
第⑵段和第⑾段画线句都提到了外婆“生气”,这两处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根据具体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那时,外婆正坐在一边,用布盘一种复杂的琵琶纽,她瞥了我一眼,说:“一会你会摔破嘴巴的。”(品味句中“瞥”的精妙之处。)
(2)不出三分钟,我就从那“平衡木”上栽下来,嘴巴在床角那儿摔出了血;嘴唇肿得像猪嘴,成为世上唯一的一个夏天出门也戴口罩的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俗话说“童言无忌”,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这样的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一则写外婆的选文片段,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分析与本文的异同。
链接片段: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著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著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真话的“敢说”与“乐听”
吴良伦
①据载,宋真宗有一天与大臣一起钓鱼,好长时间无鱼上钩,真宗觉得好生扫兴,这时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在一旁看得清楚明白,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消。这个惯于说假话的丁谓后来挤掉寇准升为宰相。
②现实中,真话一般不那么好听,多少带点儿刺,很容易引起领导心理上的不快,轻则脸呈不悦,拂袖而去;重则雷霆震怒,拍案而起,甚至给穿“小鞋”。如是,投机取巧者干脆改说无关痛痒的大话、套话、假话了。想说真话,首先就遭遇一个“敢不敢”的问题。
③1961年,刘少奇带队到湖南农村调研,叮嘱调查组成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好话坏话都要听,哪怕是骂我们的话”。群众开始都很紧张,不敢说话,少奇同志用真诚打动了群众,群众终于说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话。
④这则往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敢于说真话重要,而乐于听真话更重要,听真话乃是说真话的基础。如果说敢于说真话是一种胆量的话,那么允许别人讲真话、乐于听真话就是一种度量雅量。有什么样的耳朵,就会听到什么样的话。对于领导干部,要想群众讲真话,首先自己要能听真话。
⑤“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乐于听真话,鼓励道实情,就能多一些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帮助决策者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推动发展,这正是听真话的最大价值。
⑥《吕氏春秋·壅塞》中记载:宋王得到消息,齐国要派兵进攻宋国,便立即派人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先后有三个侦察使者因说了真话而掉了脑袋,第四个使者见状就对宋王胡诌了一通,说:“连齐军的影子也看不见,百姓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结果没有几天,齐军便攻进城来,宋王也成了丧家之犬。
⑦“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对于手中握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就会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如果一味喜欢奉迎恭维的虚话、大话、假话,只会使自己变得昏庸无知,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失败。如果领导干部听见的要么是谎言,要么是鸦雀无声,无形中就把自己与民意隔绝开来,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⑧我国古代有个叫裴矩的人,他在隋朝为官时是一个以阿谀奉承著称的佞官,但归顺唐朝后,却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诤臣,深得李世民器重。对判若两人的裴矩,元朝名相拜住这样解释:“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个故事值得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5日)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本文论述了什么观点?
简述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成功运用“引证法”的关键是“引后有析”,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
结尾“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一句的本意是什么?能引起你的那些深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