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都江堰在此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堰体基本保存完好,只是鱼嘴出现了裂缝,当地已经做了灌浆加固处理。这一至今为当地人民输送涓涓清流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朝 | D.汉朝 |
日本《选择》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出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
刘宗绪在《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中提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
B.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
C.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
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
同是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依据图可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 | B.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 |
C.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 | 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图是华人企业家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这条曲线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指导曲线。从图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A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 |
B.B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
C.A曲线说明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
D.B曲线说明科技含量提高使产业结构日益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