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在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国民收入的40%—70%,国家物资储备的90%,都直接用于战争…….美国的国家投资猛增,从1939年的54亿美元增至1945的158亿美元…….”这反映了
A.二战促使各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B.主要参战国都把国民经济转入战争轨道 |
C.战争使一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
D.二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
|
二十 |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
二十三 |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
三十 |
|
三十二 |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
四十 |
筹建新中国 |
A. 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 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
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 |
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
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西方文明史》记载:“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材料中“普遍法则”的发现者是()
A.哥白尼 | B.伽利略 | C.牛顿 | D.爱因斯坦 |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