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第7题,共2分)
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请对本诗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答:
综合性学习。
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凌云中学蒹葭文学社开展了以"诸子百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识诸子】
1. |
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填番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列子
【评说诸子】 |
2. |
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作为社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鲁国人。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治思想不被诸侯们采纳,他只得返回鲁国。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73岁去世。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感悟诸子】 |
3. |
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 |
2. |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古诗鉴赏.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
.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叛军在长安城里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抵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 |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只是指天空中飘浮的云彩。诗句告诉我们:站在高山上,双眼就不会被空中飘浮的云彩遮住。 |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