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3题。(共13分)
失帽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丟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那顶法式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
④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⑤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父亲长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几经辗转,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学之聘,由香港来高雄定居。妻子毅然卖掉台北的故居,遂把父亲接来高雄安顿。父亲自中年起痛风,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亏有妻子悉心照顾并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孩子的我,却未能经常陪侍,想到50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
⑧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母亲逝于53岁,长他10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乾坤: .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
答: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一顶帽子的心情,是一种赎罪。
答: .选文第⑤段叙写了父子在长夏和冬夜读书的温馨场景,请你结合选文,充
分发挥联想及想像,补写作者与父亲在奏或秋天的一个充满温情的读书场景。(50字左
右)
答: .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答:
(一)谁建立了成功的标准
上帝听说世间鼎盛,人人都前所未有地崇尚成功,心下窃喜,决定去探听虚实。他召集来若干凡人,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
张三说:“成功就是像大款那样有闲有钱。”
李四答:“成功就是像明星那样有型有款。”
王老五喊:“成功就是像名人那样有头有脸。”
上帝摇头,禁止他们用“像某某一样”句型,众人面面相qù,不明所以。
上帝索性问:“成功的标准是谁给的?”
大家小声嘀咕:“管他是谁,反正不是我!”
上帝不甘心,决心继续考察。
他先是变成了一个有钱人,在花园里,他远远地望见一个年轻女人正在微笑地注视着在不远处玩耍的孩子和老人,他走上去,说:“我是有钱人,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女人笑了,回答:“我是孩子的好母亲,父母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单位的好员工,社会的好公民,而你只是有钱人,你说谁更成功?”
“有钱人”继续问:“成功的标准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有钱人给的吗?”
女人说:“那上帝造我们这些人出来是干什么的呢?”
上帝满意地走了。
他接着变成了一个明星,在路边,他远远地望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悠闲地蹬着自行车,他迎上去,说:“我是明星,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男人乐了,回答:“我活得坦荡而自由,而你只是个连结没结婚都不敢承认的明星,你说谁更成功?”
“明星”继续问:“成功的标准不是我们这些明星给的吗?”
男人说:“那这世界岂不是像娱乐圈一样无聊?”
上帝满意地走了。
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名人,在稻田里,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老农在种地,他走上去,说:“我是名人,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老农擦了把汗,想了想,回答:“俺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俺只知道俺把四个娃都供着念书成人。”
“名人”继续问:“成功的标准不是我们这些名人给的吗?”
老农说:“俺供俺娃读书的快活可不是你给的。”
如此说来——上帝形而上学地想:成功只是一种审美情趣?他带着疑问去找马克思,马克思说:“上帝先生,美,就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什么意思?通俗点。”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会获得美的愉悦。”
上帝明白了——成功也是一样。.请给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上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面面相qù():.本文的寓意是什么?请引用原句作答。
.什么是成功?文中的女人、男人、老农与马克思等人的答案让上帝听了都很满意,请你也说一个让上帝满意的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II
只追前一名
①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教育女孩,使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因此,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 ,更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五段相应的横线上。
、文章讲述朱成的故事有何作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
(二)、现代文阅读I
钧瓷三足炉
“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虎子妈要卖家里的“传家宝”——钧瓷三足炉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山村就像炸开了锅。
当王老师听到消息,从镇上赶到虎子家时,巧儿嫂子正跟虎子妈讨价还价。
钧瓷三足炉就放在堂屋方桌的正中央。三足炉紫口铁足,古朴端庄,厚重鲜艳。炉身湿润雅致,周身布满蚯蚓走泥的窑变流纹,如高山云岚,峡谷飞瀑。
巧儿嫂子看到王老师,眼里闪出一丝不安,但很快就镇定自若了。“王老师来了,你可要说句公道话啊!”巧儿嫂子说,眼睛忽闪忽闪地瞟着王老师。
巧儿嫂子走南闯北,几年时间就盖起了三层楼,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发户。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她的钱来路不明,据说在跟一个盗墓团伙倒卖文物。
“王老师是我们这里最有学问的人,王老师你说,这个三足炉会是钧瓷吗?”巧儿嫂子的语气咄咄逼人。
对于钧瓷,王老师还真有所了解。钧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曾被宋徽宗征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因此留下来的钧瓷文物极为罕见。
“是啊,市面钧瓷文物是不多见。”王老师实话实说。
“三婶听见了吧,这么一个赝品,八百已经不少了。”得到王老师的认可,巧儿嫂子话茬转向虎子妈,“要不是想帮虎子兄弟一把,谁要这个东西?吃又不能吃喝又不能喝。”
“这真是祖上留下来的。”虎子妈面有难色地说,“虎子爷爷过世的时候,把我们都叫过去,说这钧瓷三足炉是无价的传家宝,饿死也不能卖。只是……虎子考上了大学,我不能看着孩子上不成学啊!”
虎子妈眼里充满了泪水。巧儿嫂子见状,赶紧说:“这样吧,三婶。我给你一千,这两百就算我给虎子兄弟送的路费。你也别一口要一万了。听起来都吓人。”
虎子妈犹豫不决:“你给我一千有什么用,离八千块钱的学费还差老远,虎子这大学还是上不成。”
王老师看到虎子妈为难,就劝走了巧儿嫂子。
王老师拿起三足炉,仔细端详,隐隐觉得这是件稀世之宝,就劝虎子妈:“孩子学要上,这传家宝也不能丢。”
虎子妈一脸无奈:“要不是实在没法,谁会把传家宝卖掉啊!”
王老师出了个主意:“要不我以虎子学费的价钱把这宝贝买下?”
王老师的话让虎子妈吃了一惊,她知道,一个穷教师哪里能有那么多钱买个古董啊?万一真是个赝品,又怎么对得起人家王老师啊?
巧儿嫂子左思右想不对头,便又快马加鞭折了回来,听说王老师要以虎子学费的价钱买这只三足炉,就把虎子妈拉到一边,要出一万二买下,这下,虎子妈左右为难,卖给这个也不是,卖给那个也不是。
“巧儿嫂子,我可是说这四年大学的学费哦,如果你愿意,那这个三足炉你就拿走好了。”
王老师的话使巧儿嫂子像木桩一样愣在那儿,“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瓷炉,真是发疯了!”巧儿嫂子愤愤离去。
看着巧儿嫂子走远了,王老师安慰站在那儿发愣的虎子妈:“不过,老嫂子,这钱我一时拿不出来,我先拿出一万,剩下的我以后每年给一万,你看好不好?”虎子妈不知所措地直点头。
“你看,老嫂子,在钱没有给完之前,这三足炉还是你来保管吧。”王老师说。
“不!不!不!”虎子妈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我本来就想卖个虎子一年的学费,以后的钱我慢慢再凑。你一下子给我这么多,这三足炉还是你拿去。”
王老师手捧钧瓷三足炉走进“专家寻宝团”电视直播现场时,已是五年以后的事了。专家让王老师讲述一下宝物的来历,王老师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当年王老师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两口子为儿子存下的上大学的钱也就失去了意义。一向节省惯了的王老师要用这些钱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就想到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正好听说虎子妈因虎子没钱上大学要卖传家宝钧瓷三足炉,王老师就去把它“买”了回来。
“如果是真的,现在的市场价已经几十万了,”专家一反常规地插话说。
“我到这里的目的就是想借一下专家的法眼,如果是真的,我就给人家还回去——毕竟是人家的传家宝;如果是赝品,我就留下来当我的传家宝。”王老师平静得像一泓潭水。
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专家小心地捧起钧瓷三足炉,仔细端详。
场下观众安静地睁大眼睛等待专家的鉴定结果。空气像要凝固一样……
(选自《民间故事》,有改动)、小说围绕“钧瓷三足炉”写了哪三件事?
、小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的描写方法来写巧儿嫂子?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王老师,作者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巧儿嫂子?
、你希望这个钧瓷三足炉是真品还是赝品?请结合你对王老师形象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三)
⑴许多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们宁可聚精会神地把时间大把花在电视机前观赏别人所谓精彩丰富的人生上,也不愿抽几小时的空,自己去体验周遭寻常的现实生活。现今那些偶像剧的剧情,已较少背离现实,相当接近一般所谓“正常人”的生活,但大家为何还津津有味、饶富兴致地观赏下去呢?
⑵其实,人之所以会如此热爱戏剧艺术,这里面隐含着几个复杂与微妙的因素:包括人对角色扮演的渴望,与对现实挫折不满足的宣泄,还有人类与生俱来的偷窥欲,以及想通过观赏与阅读陌生的事物,获取经验与知识。
⑶既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角色扮演的渴望,于是我们将这股欲望转嫁至电影、小说以及戏剧上,借由观影的经验与小说的阅读,在情绪上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体验自己终其一生也无法扮演的角色;或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旁观整个事件的发生,以满足我们自身对角色扮演的盼望。这多少也说明了角色扮演的线上游戏,一直以来都很受到青少年们欢迎的原因。而我们在观影与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跟体会到不同领域、不同生活圈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形式上的偷窥。
⑷不管是戏剧、小说与电影,或者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偶像剧,它们都提供了一个浪漫的想象空间,让观众或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有着抚慰情绪、让人暂时忘却烦恼、逃避压力的作用。但不管偶像剧中的女主角如何温柔痴情,剧情怎样曲折,结局又如何感人肺腑,也跟你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对你所遭遇的困扰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因为戏里头超现实的剧情,是无法套用在你的生活上帮你解决任何事情的。
⑸如果你再继续执迷不悟关起门来躲在家里,自怨自艾地感叹自己的生活平淡无趣,然后还是把时间大把花在观赏别人的人生上,那不久的将来,你可能还要再花更多时间来后悔现在的愚蠢行为。电视上的偶像剧推陈出新,永远观赏讨论不完,甚至播出后你还能买DVD回家重复温习,但青春却只有一次。不要在十几二十年后,你只知道那出偶像剧里的男女主角发生过什么故事,而却不记得自己仅有一次的青春,拥有了什么样的回忆。
(方文山/文有删改).本文的作者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分析“偶像剧”已经相当接近青少年的生活,“但大家还是津津有味、饶富兴致地观赏下去”的原因。
.写出第⑶段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第⑵段的观点?
.第⑸段加点的“如果……然后……那……可能”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二)修鞋对话
●:老师傅,生意好。(提袋内拖出一双凉皮鞋)真是鬼在作怪,穿起走路,拖沓不堪。走不上三条街,腿就绵软。平时走路,人家说我“健步如飞”。一穿上这双鬼凉鞋,嘿,又慢又累人。丢了吧,八成新,舍不得。究竟是啥毛病,请老师傅指点,整治整治。
■:(接过凉皮鞋看)起码穿过三个夏天了。刚买那年,穿上走路,还合脚吧?没毛病吧?
●:那时候不觉得有毛病。第二年走路,就不舒服了。今年更糟,我都不想穿了。
■:(双手举鞋侧看)刚买那年,鞋底还是平的,所以合脚。今年就不行了,鞋底中间一截凸起,顶你的脚板心。跨一步,顶一下,当然不舒服。等于是在用脚板心走路,当然又慢又累人。人走路,全靠前掌和后跟承受自身的重量,这样步伐轻快。若是平底脚,脚板心承重,参军都不收。为啥?走路累嘛。鞋底中间一截凸起来,顶着脚板心,正常的弓形脚也等于平底脚了。走路拖沓,腿杆绵软,毛病就在这里。
●:原来是这样啊。(举鞋侧看)唉,我枉自读书,又懂科学,就是看不出毛病在哪里。经你这一指点,我才明白。不过,鞋底中间一截,我就想不通,为啥会凸起?
■:这话怎给你解释呢?(A)其实鞋底中间一截没有凸起。打个比喻说吧。三人排队伍,你夹在中间。前后两位,身材同你一样高,头顶同你一样平。到后来呢,前后两位头上受人踩压,颈项越缩越短,就把你显高了。(指着鞋底)你看,前一截受前掌踩压,后一截受后跟踩压,要不了一个夏天,前后两截就凹下去,中间一截就显得凸起了。
●:这是牛革硬底,怎么一踩就凹?
■:(大笑) (B)哪有啥牛革硬底啊,这是用薄牛皮一层盖面子,讹你的眼睛。(C)其实这鞋底夹层是豆腐渣工程,下面充填泡沫塑料,降低成本,他好赚黑心钱。踩不久就凹下去,那是肯定的。(D)现今是不是人都在开皮鞋厂,一窝蜂大家上,只图钱赚,哪管心黑。不怕老师笑,我若有本钱,也开厂去了。守在菜市场外,日晒雨淋。脸上手上,乌猫皂狗。城管队来了,收捡摊子就跑……
●:好好好。老师傅,那就麻烦你剪两块牛皮,一前一后,粘贴在凹处吧。这样鞋底就平了,就好走路了。
■:(严肃)幸好老师不当官,百姓有福气。老师若当官,肯定查不出豆腐渣。就算查出来,也敷衍了事。两块牛皮粘贴凹上,真正问题没有解决,那怎么行。我吃这门饭,第一就要揭开(指点鞋底)这一层讹人的薄皮皮,有豆腐渣就掏出来,不能让这泡沫塑料继续作怪;第二就要填平凹窝,然后盖回这一层薄牛皮;第三还要打磨光生,保证老师穿起合脚,走路风快。
●:谢了谢了。老师傅,你暂时在这里好生做着,安心等着。哪年我在爪哇国当了国王,就接你去当宰相。
■:(笑)好嘛。明天下午取件,三块钱。
(流沙河/文有删改).“从前制作皮鞋,讲究规矩,真是牛革硬底。”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该是在________(A B C D)处。
.经过修鞋师傅的诊断,“我”的鞋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文章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哪些不良现象?
.分析文章旁白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大笑)
■:(严肃) .文章结尾处的划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文风格独特,试分析它的写作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