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4小题。
我现在也是童年
陈祖芬
①十来岁的时候,我想把全世界的童话书都买下来。
②那时我有多少钱呢?我没有零花钱,没有压岁钱。不过,我从来没想到我是没有钱的,我只以为我是有钱的。因为,每次考试成绩下来,我考一个五分,妈妈就会给我五角钱。那时候,考试是五分制,两分是不及格,五分就是优秀。如果我得到两三个五分,妈妈就会给我两三个五角钱。一个拥有两三个五角钱的人,那是怎样的有钱啊!我拿上钱调头就往书亭跑,激动万分地看着一本本童话书,想着怎么买回“全世界”。或许,谁也想不通五角钱怎么能买下全世界?能,当然能。因为我心目中的全世界,就是这个小书亭,而且是这个小书亭里的童话书。
③我每次把“全世界”买下来,读完,就放在小衣柜里。我年年买童话,可是我的“全世界”一直没怎么增加。怎么回事?对了,总有同学跟我借书。借的时候说好要还的,后来就忘了还我了,后来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借走的。或许,书都跑进我的身体里,化进我的身体里了。
④中学的时候,我常常生病在家,一个人躺在床上。那时候,没有电视,只能痴痴地望着斑驳的天花板。我在斑驳间看出无穷的图案,小仙女、小天使、小公主,还有森林、城堡、宫殿。美丽的、梦幻的故事天天在那里发生,我的“全世界”搬到了我家天花板上:天花板上的世界,把我的病床生涯,变得无边无际地绚丽。有童话的地方,就有美丽。
⑤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我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
⑥我喜欢洋娃娃,妈妈用布包上棉花再画上眼睛鼻子,给我做了一个。我上高二的时候还抱着这个娃娃去学校,后来就被批评了:你想想,你已经是高二学生了,怎么还这么幼稚,还抱着布娃娃上学?
⑦幼稚的双胞胎姐妹,叫做:天真。人长大了,就不可以天真了吗?
⑧长大了以后,我去欧洲、美洲,我去香港、台湾,我买回来的,大都是童话书和玩具。有一次在伦敦逛市场,看到了一只塑料大皮鞋,那是一个做成皮鞋状的童话小屋。我小时候的“全世界”里,有一本书就叫《大皮鞋》,封面上画的那只鞋,竞和伦敦市场上的这只一模一样。我好像在这里又看到了童年的梦,我拍着手又叫又跳。卖货的英国妇女,当即把大皮鞋的售价涨了一英镑还是半英镑。
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有报纸叫我写有关文章,我写了篇《三高世纪和玩具总动员》。我是觉得,社会越是现代化、数码化,越是应该唤醒童真。有天真,才有比尔·盖茨,才有爱迪生,才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信?看看比尔·盖茨那张永远长不大的娃娃脸。
⑩中国内地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马云,是世界经济论坛选出的全球l00位未来领袖之一。马云是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创办人。但是关于电脑,他只会浏览和收发邮件。他自称不I也不T,一个不懂IT的人是怎样当上IT英雄的?他成功前,有人说他是傻子,是疯子。而我想,他是孩子,是一个用自己的创造写IT童话的孩子。虽然他已经40多岁了,但他说:“我现在也是童年。”
⑪我嘛,现在有多一些的钱来买“全世界”了。我的工作间是个玩具屋,是个童话世界。我近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是个成年人的童话。有人读了说:祖芬的书越写越少儿化了。或许,我是把少年时代我家天花板上的童话搬进书房了。
⑫我高兴,“我现在也是童年”。
(选自2011年05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选文有改动).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我每次把‘全世界’买下来”中“全世界”的含义及引号的作用。
答: .谈谈你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书都跑进我的身体里,化进我的身体里了”的理解。
答: .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
赏析: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整体感知全文,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 .结合你读过的一篇童话,谈谈你对文中“有童话的地方,就有美丽”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宪成1-4题。
㈠大树之歌
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乾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 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持瓶,一种饮料瓶。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生气——()——()——感谢结合加点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4分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牧鹅散记(节选)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120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每天下午四点前后,要给母鹅“放风”一次,让它们到塘边去拉屎、洗澡。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这样可以避免正在孵化中的蛋凉得太久,降低出壳率,我们也不必晚间起身看管。
母鹅“放风”归来,总有个别捣蛋分子占据别家的窝,死乞白赖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这时候,往往就要动武,需及时把它遣送回去。还有的好欺侮伙伴,别的母鹅走过它的窝,它都要咬人家一口。碰到这种情况,必须早点儿给它换个位置,塞到最靠边的角落里去,这叫特殊分子特殊处理。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出于本能,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时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
每个窝里,我们一般放16个蛋,放多了怕孵不好。每天“放风”的时候,我们查一遍窝,有时会发现这么一个怪现象:有的窝,多了一个蛋,而旁边那个窝,又少一个蛋。幸亏每个窝都立有“档案,每个蛋上也都有编号,先下的先孵,后下的后孵。利用档案一查,就可以知道哪一窝的母鹅作了案。
鹅蛋圆滚滚的,各个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它们怎么偷蛋呢?有一次我在房外悄悄观察到了。原来,鹅群里也有马大哈和机灵鬼。偷蛋的是机灵鬼,被偷的准是马大哈。马大哈孵蛋不那么经心,老有一两个蛋露在身子外边。这样的窝,出壳率很低,十五六个蛋只能孵出七八只小鹅。马大哈旁边碰上机灵鬼,就可能发生偷蛋的事。机灵鬼看见蛋就眼红,它先伸过头去跟马大哈闹着玩儿,碰碰头,碰碰露在外边的蛋,看对方不介意,它就“动手”了:用老长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拨拉露在外面的那个蛋。它先把蛋钩出邻居的窝外,然后拨拉到隔墙一端一个只有七八厘米宽共用的平台上,再从平台钩到自己窝里。这个过程差不多得花半个小时,慢是慢,可是从来没有发现因此碰破了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鹅的“本能特性”的一项是
A.自动回窝 | B.定时拉屎 | C.欺侮伙伴 | D.护蛋偷蛋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初春孵鹅时节,大多数的母鹅都能认得自己的窝,并能对号入座, |
B.要把那些喜欢欺侮伙伴的母鹅放到最靠边的角落里去。 |
C.孵蛋时节,每个窝里都放16个蛋,是因为怕放多了孵不好。 |
D.虽然“机灵鬼”偷蛋的时间长,但从没有碰破过蛋。 |
下列诗句中所表现的对鹅的情感与文中作者不相同的一项是
A.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
B.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吕温《道州北池放鹅》) |
C.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杜甫《舟前小鹅儿》) |
D.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杜甫《得房公池鹅》) |
“能吞能吐”的森林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阅读全文,直接而简洁地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
(1)吞水吐雨器:
(2)吞碳吐氧机: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1/3以上”又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美的城市环境,滋养着文明的市民。我市在创办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同时,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作为淮北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淮北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3条。)
风起
张艳霞
四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地声音。有点刺耳。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嘛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没事,你继续看书吧。
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干活,给儿子赚未来上大学的学费,回来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兼顾着照料儿子。儿子成绩好,是爸妈的希望。
儿子看了会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在屋外,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了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母亲端来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那种提拉米苏的。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这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贵得让母亲心疼。
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给不给我买啊?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着,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可得干一天的活才能赚回来啊。
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回头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去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是叫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呢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坐火车,坐飞机去玩,到了那里,还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那这可是要多少钱啊?是不是会要很多钱呢?母亲想着,心头莫名地沉了沉。
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是想和你说两句啊。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听电话,母亲只好解释,说,儿子正认真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这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就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儿,好贵。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儿,旅游要坐火车,坐飞机,要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这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吧。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可棒着呢。
后来的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的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是在学校,周六周日是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说,妈,出什么事了吗?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了,儿子又钻进了房间,随手摊开了书。
六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就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
儿子还没开口呢。母亲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的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
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就愣住了,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心头的疑惑,说,你爸其实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才不慎从二十多层的楼上跌落的,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咐我等你考完再告诉你……
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
起风了!请你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风起”有什么含义?
说说下面的句子都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它们各表现了什么心理?
①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你看书吧。
②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请你说说“儿子苦笑”的内容是什么?
你认为文中儿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如果你是他,你应该怎样做?
有人说,就是因为小说中的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才培养出对家庭对亲人“冷漠”的儿子。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如水的月光
王月鹏
①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作西村的居民小区。“西村”原本是一个村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城市化了,农宅改建成为楼房。后来单位分房子,因为论资排辈,我分到的是别人腾出来的一套旧房。因为是旧房,而且又位于西村,我于是有些失落感。乡下的父母却格外高兴,觉得儿子刚参加工作就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总算在城里扎下了根。
②在我眼里,西村不过是一个被挪移到了城里的大农村,居民大多是以前的农民,仍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排斥感。那时我好不容易才离开农村,正在拼力追逐一份城里人的生活,既要承受外在的矛盾,又要抵御内心的冲突,整日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常常是在深夜,我把赵传那支《喊向黑色的天空》放到最大音量,整栋楼房似乎在颤动,心如止水。陌生的夜风窜进屋里,有些凉。很凉。这个难眠的人在写作,在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夜路。不管遭遇怎样的阻遏,不管内心掀起怎样的风暴,他一直在努力地融入人群,试着与生活和解。
③“不要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写作,也不要苛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睡梦中,我被这样的一句话击醒,凌晨3点。梦中出现的这句话,就像旷野的一棵树,没有任何衬托也没有任何枝蔓,甚至连扎根的泥土都没有,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瘦得锐利,让人窒息和迷乱。我醒来,站到窗前,于是看到了对面地下室的灯光。凌晨3点的清冷夜色里,那抹灯光像一灼小小火焰,在城市的角落里暗自燃烧。我看到了它,可很快就淡忘了。
④后来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对面楼房的地下室总是早晨四五点才熄灯。我开始格外留意那里,晚上读书写作累了,总会伏在窗前吸烟,与对面地下室的灯光久久对视。我觉得那灼小小的火焰里,大约藏着一个秘密。我对那个秘密充满好奇。一个又一个午夜,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遥相呼应,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觉得大地变成夜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
⑤一个黄昏,我陪着女儿在楼下玩耍,遇到一位年轻母亲与孩子。两个稚童在一起很快就相熟了。我问这位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吗,她用手指着楼前的方向说,暂时住在那个地下室,我们是邻居。这位年轻的母亲,素朴,淡定,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戚。我长时间无言以对。她的孩子,一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她的身边开心地玩耍。继续闲聊,我知道了她来自遥远的农村,租住在对面的地下室,丈夫白天在这个城市蹬三轮车,晚上孩子入睡以后,夫妻两人一起针织羊毛衫,赚点加工费补贴生计。
⑥看着她和她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敬意。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他们把城里的月光,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刚在城里扎下根的“我”,与来自农村、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两人之间最大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同:
异: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见到地下室灯光之前,“我 ”; 感觉地下室灯光“宛若如水的月光”之时,“我”内心;了解地下室灯光主人的经历之后,我“我”变得。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
答: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城里的月光”,行不行?为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