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了我国的
A.国家性质 | B.国家形式 |
C.国家制度 | D.国家结构 |
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各地农村党组织普遍开展“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开展“外出不忘党员身份,经营不忘遵纪守法,致富不忘父老乡亲”活动,广大外出务工党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村民传授在外地学到的实用技术。江苏泰州市开展以“党员示范户”“十星文明户”等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党员争做“文明乡风倡导人”。开展上述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熏陶人们的思想感情
②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
③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各地农村党组织普遍开展“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开展“外出不忘党员身份,经营不忘遵纪守法,致富不忘父老乡亲”活动,广大外出务工党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村民传授在外地学到的实用技术。江苏泰州市开展以“党员示范户”“十星文明户”等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党员争做“文明乡风倡导人”。上述事实体现了()
A.党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 |
B.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 |
C.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
D.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越多,文化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
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传播先进文化 B.发展教育事业
c.培养“四有”公民 D.陶冶人们的情操
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要大力加强vX"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增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增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了()
A.社会实践是辨别文化优劣的标准 |
B.社会实践是文化建设方向的保证 |
C.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之源、之本 |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指针。 |
200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