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显示:截至2008年,全区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约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有2.9万多人,宗教团体91个。这反映了我国
A.保护公民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 | B.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C.大力发展宗教事业 | D.鼓励人们参与宗教活动 |
原始的爱尔兰人的踢踏舞并未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但《大河之舞》对踢踏舞作出了艺术性的改编,并把大量的非爱尔兰元素融入其中,为《大河之舞》走上国际市场作了一个豪华大剧作,结果风靡全球。《大河之舞》风靡全球的原因有()
A.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
B.面向市场,“适应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要” |
C.体现了时代精神 |
D.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
2008年8月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举办这种活动是因为()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
B.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C.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D.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同时也保存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的缩影,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在古今相沿过程中,结合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这说明()
A.岭南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 |
B.岭南建筑文化产生过程是在中、西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新文化的过程 |
C.岭南建筑文化体现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具有独特性 |
D.岭南建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时代精神 |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他翻译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第一批人之一,其行动具有标本的意义。这启示我们()
A.拯救和复兴民族文化需要借鉴外域文化优秀成果 |
B.只有先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拯救中华文化自己 |
C.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用外来文化代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 |
D.发展和振兴中华文化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
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讲解虽未必深刻,但她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原料,配制出指导现代人养身处世的“心灵鸡汤”,受到亿万群众的热捧。这说明()
A.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 |
B.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 |
C.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 |
D.经典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尚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