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18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
A.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 |
C.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D.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 |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汉时期 | B.南北朝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
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
②取消商品贸易
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不同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终于在1982年底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其措施与1929—1933年罗斯福新政最大的不同是
A.降低税率 | B.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
C.减少财政支出 | D.缓和社会矛盾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