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淡定的秋色
曾妈妈的平凡故事
理由
岳母曾志去世十年,至今仍是家中鲜活的话题。她经过无数次重大革命运动的磨练,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色。由于理念、追求以及生死历练而形成了人格特征的一贯风貌,即使在后来我所见到的常态生活环境中,也深深刻下原先的样子。’
曾妈妈退休以后仍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中组部正部级待遇,但家中私事,她不指使保姆,不麻烦司机,也不有劳家中任何人,每天为买菜而奔波,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每当晨曦微露,曾妈妈就提着一个用旧了的布口袋,挤在照熙攘攘的人流中。她买菜既要新鲜,还图个便宜,这样就得顺着摊位细挑慢选,来回一两个小时,署往寒来从不中辍。
她老人家还有一条规矩,从不接受晚辈上交饭费,这么一来,摆到餐桌上的饭菜水准就成为问题,单调,寡味,五六口人能有两三个菜就不错了,而她总是把上一顿的剩菜拿来自己吃。如想改善伙食,只能自己也去买莱,再把实物送到曾妈妈的厨房,而且要把握分寸。我知道妻子陶斯亮就因买过几样时令菜被她数落。她对我这个女婿似乎宽容一些。
不光买菜,买家庭日用品的路程更远,曾妈妈也不肯叫公家配备的司机,而是去挤公交车。二十多年前的公交车站秋序混乱,上车全凭强弱相争的丛林法则。一次遇到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蜂拥而上,瘦小的曾妈妈落在最后,踩在车厢踏板上,只挤进半个身子,不料司机“叱当”把门关上,重重地夹住她的头部。同车人惊呼:“夹住人啦!”句机才把车门打开。曾妈妈觉得头部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脑震荡”。
休养时去看她,她认真地问:“你们看看,我的头有没有被夹扁?”看样子不像开玩笑。身为医生的陶斯亮说:“没有,夹扁是不可能的事。”看着老人家将信将疑的神色,我的心里一沉。曾妈妈已是古稀之人,腿脚不复当年。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一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坚持自己的信念,竟然显得特立独行,还有几分悲壮。
她的家居至今在我眼前仍浮现出那张铺在餐桌上的塑料布,那是一幅白地印着绿色图案的塑料台布,每天吃饭都要面对它。年深日久,中间已发黄、变脆,又被砂锅或水杯烫出许多烙印,终至有一天裂开口子。我本想,去商场挑选一幅漂亮的台布送给曾妈妈,但陶斯亮告诉我,那样的结果一定是被妈妈把新台布叠好后放进箱子里,她还会用旧台布。
有一天坐在餐桌前,忽然眼前一亮,台布上裂开的大洞没了,细看原来是曾妈妈把中间的破洞剪掉,又将尚未破碎的两头调到中间再缝起来,虽然短了一截儿却还能凑合。陶斯亮有一位台湾朋友来家做客,看看家中陈旧的沙发和摇晃的桌椅,一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又发现了这块台布,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
岂止半块台布,就是餐巾纸也被她撕成一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日渐富裕,家中餐桌上多了纸巾。曾妈妈认为取之于木材的纸巾用来太奢侈,她把每张纸巾都撕成半张,再叠成一摞备用。看她耐心地一张张地撕纸巾,我总觉得那动作背后有未曾言喻的象征意义。
平时来看望她的人不少,甚至门庭若市,有求她办事的,也有纯粹出于关心的,她一概热情招待。她深知自己曾任组织工作的敏感性。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笑吟吟地婉谢。
有一年夏天,曾妈妈去北戴河,需要提前返回北京,她擅自买一张硬座票,既不叫司机又不坐中办的专列。当时我和陶斯亮都不在身边,听朋友说,他在人头涌动的车站遇到曾妈妈正站在大太阳地里排队,十分吃惊,连忙要带她去贵宾休息厅,曾妈妈硬是不肯,弄得他进退两难,不得不选择陪曾妈妈在那儿傻硒。
有六十多位朋友为曾妈妈举办了一次庆祝入党七十周年的活动。当主持人朗诵了一首真挚动人的赞美诗之后,曾妈妈接过话筒,向大家深鞠一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今天大家这样热烈地为我祝贺,我实在很惭愧,我为党做得太少,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跟随党走过七十年,凭的是信仰、信心和坚强,从不动摇。”
我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因信仰而造就的集体性格:勇敢、忠贞、舍己为人、清廉正直、自律内省……这些也是人类社会对人格的审美共识,谁能说没有普甘价值!
1998年6月21日,曾妈妈走了。当我们清理遗嘱遗物时,发现许多个发黄的工资袋,每个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两三百或三四百元,而且每个袋都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以示来源的清白。在遗嘱中说明把这些钱全部捐献。
看着那些发黄的工资袋,我热泪盈眶,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张拼凑的塑料台布,还有曾妈妈把纸巾撕成一半的动作以及送客拒礼时的一溜小跑。我忱然有悟:这个原汁原味的共产党员,在常态生活中,刻意走向平凡,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安详,心清似水,净无杂尘。这位在战争年代百死一生的传奇女性,几乎用她的后半生去执着地迎接一场新的挑战——如何在和平岁月里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有删改).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晨曦( )②奢停( )③娜谢( )④肺甲( ).曾妈妈在战争年代里是位传奇女性,在和平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一贯风貌。文章记述了她退休后的许多平凡小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4分)
.文章恰当地安排材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在写到曾妈妈家居时, 详细地写了那块破旧的塑料台布,以此突出了曾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台湾朋友环顾曾志家中陈旧的摆设及用品时,大为惊讶地说:“没想到共 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这句话对于刻画曾妈妈来说属于哪个角度 的描写?这样写对表现曾妈妈的品格有什么好处?(4分)
.精彩的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曾妈妈的形象,请分析下面句子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几种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当客人临走时,曾妈妈最常见的送客动作就是骤然起身,一溜小跑、 疾如迅风地追出门外,把客人送来的礼品坚决奉还。经过一番推拒,总是 笑吟吟地婉谢。.作者清理曾妈妈的遗嘱遗物时,发现那些发黄的工资袋里,装着老人家每月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在遗嘱中老人说明省下的工资全部捐献,这一情景感人至深,它会让你想到前文哪些与“省吃俭用”有关的细节?请你简要地写出其中的两处。(4分)
.本文题为“淡定的秋色”,曾妈妈的淡定本色,不仅表现在战争年代,也表现在和平年代。纵观全文,曾妈妈保持的共产党员的淡定本色是什么?文章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曾妈妈怎样的情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品析画线句,说说加点词“悄悄地”的表达效果。
作者曾经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艰难”一词的理解。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处叙事可否删掉,为什么?
请发挥你的想像,试着把 “我” 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时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100字左右。(3分)
阅读下面文章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关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浅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布莱恩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来,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区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鱼类与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说明人造肺的功用:_________________
分别概括第3段和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目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面文章
《父亲》
关宏
①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如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②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③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④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⑤“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⑥“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⑦小群困惑了起来。
⑧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⑨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⑩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11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12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不。
13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14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5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16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气……”
17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祝祷,“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赏析第(15)段画线句,谈谈其含义。含义
①段中“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③段中“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的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6分)对文中父亲错买书包这一情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父亲事先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二、父亲事先不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你同意哪种理解?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联系全文,紧扣父亲心愿,补全小说结尾。(2分)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群父亲的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小群父亲的人生理念?
阅读下面文章。
停电的时候
(1)停电了。
(2)男人自告奋勇去点蜡烛,可是找了许久,找不到蜡烛,男人就取了些豆油,浸了一截线绳,做了一盏灯。油灯点燃,屋子里就暖暖地亮了。
(3)男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在一边打着手电筒。孩子惊讶地看见了一盏油灯的制造过程。望着跳动的灯花,孩子“嘎嘎”地笑了。
(4)女人问孩子:你笑什么?孩子指着墙上的影子说:瞧,咱家人的脑袋,多么大,这间屋子都盛不下了。男人说:这有什么好笑的,瞧我的。男人说着,将手掌合在一起,让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孩子的眼前就幻出来一匹矫健的骏马。女人也来了兴致,当即在墙壁上变出一只漂亮的兔子。
(5)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兴奋地创造出了展翅飞翔的雄鹰,随心所欲地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
(6)后来,孩子要求男人讲个故事。男人肚子里的故事不多,该讲的过去都给孩子讲过了。男人随便挑了个故事,问孩子:听过没有?孩子摇摇头说:没听过。其实孩子早听过不知多少遍了。孩子也不知为什么,现在很想听这个故事。男人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讲到妖魔鬼怪的时候,男人就做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发出刺耳的惨叫。孩子浑身打着激灵,眼睫毛一个劲地抖动,发出了开心的大笑。
(7)女人不让男人再表演下去。女人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学过哪些唐诗,会背了没有,理解了多少? 女人就让孩子背唐诗。以往,孩子特别讨厌这样的考试,一首唐诗背得支离破碎。孩子今天出奇地平静,他的瞳孔里跳动着欢欣的火苗。孩子背了一些唐诗。凡是学过的,他都背得一字不差。孩子还讲述了那些唐诗的意境。男人和女人满意地笑了。他们没想到孩子今晚会表现得这么出色。
(8)男人和女人对望着,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刚想夸孩子,电灯亮了,来电了。
(9)孩子伸手就打开了电视机,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男人对孩子说:儿子,爸爸求你了,今晚让爸爸看足球赛好不好?女人在一边说:我还想看韩国电视剧呢,一集都不想落下。
(10)孩子笑道:干脆停电得了。孩子正说着,果然又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
(11)孩子划了火柴,将油灯燃亮了。孩子面带微笑,走到了鱼缸跟前,观赏着默默无语的鱼。男人也过来了,要陪着儿子看鱼。女人笑了几声。女人选择了织毛衣,打发黑色的夜晚。女人不小心弄掉了一根针,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默默地观赏着那些鱼,那些在夜色中游泳的鱼。
(12)就这样,孩子习惯了每天晚上拉灭电灯,一个人独处一会儿。本文主要记叙了第一次“停电的时候”发生的哪几件事?
请用两个词概括第一次停电时候的家庭气氛:_________、________。
细读文章,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背唐诗”“这样的考试”,“孩子”平时“特别讨厌”,为什么在停电的时候“孩子”唐诗“背得一字不差”?
(2)文末一段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男孩的形象。
读了本文,你想对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说点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
男孩的十四岁
张俊杰
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的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
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座坟,坟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坟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地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了……”
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
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选自《读书文摘》2010年第11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得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2)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 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分)
读了全文,你对父亲教育男孩的方式赞成不赞成,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