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段(二)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  (2分)

A.恰如其分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相得益彰

.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分)
                                                                             
                                                                             
.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3分)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这是不争的事实。
.《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3分)
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解矛盾?(3分)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
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
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选段,回答7~10题。(共13分)
①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②……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象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它却用翅膀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嗣后,当以为除了上述声音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用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这时他以为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睹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振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它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的说知道某些方法,但它笃信还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③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法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选文选自《智慧的灵光》,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经验。
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第②段中划线句的意思说得更直白些。
作为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为何说“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某种宽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结合具体内容探究选文在说明事理上的两个主要特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6-19题。
母 亲 的 心高仓健(日本)
(1)井出是我的忘年交之一。那次他带我游览了东信州。那天晚上,他跟我讲起了他那因白血病而突然病逝的母亲——和美女士。
(2)井出刚上小学的时候,和美给孩子们买了两只小猪仔。在寒冷的冬季,小井出和两个妹妹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晚两次将沉重的剩饭桶搬到猪窝。无论多么寒冷、多么辛苦,如果他们没给小猪喂食,妈妈就不让他们吃饭。凛冽的寒风中,兄妹3人搬着沉重的剩饭桶,妹妹哭着说:“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干这种事啊?”
(3)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的时候,买猪的人来了,领走了已经长得圆滚滚的小猪。井出说,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他们流下了眼泪。
(4)几天后,妈妈给3个孩子每人一本存折,卖猪的钱被平均分成3份,存入每个孩子的账户。秋天的时候,妈妈又买了小猪仔,次年春天的时候,胖乎乎的小猪又被卖出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差不多10年。和美通过让孩子养猪这件事,使他们懂得了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珍贵道理。
(5)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6)小时候,父亲只身前往矿山工作,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拉扯着4个孩子。我从小体弱多病,8岁时染上了肺病,差点儿变成了肺结核。为我,母亲操了一倍的心。
(7) 妈妈一部不落的看了我演的所有电影,却从未说过赞扬的话。“看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信里,她总是会写这样的话。
(8)她看到我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我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口贴。
(9)我和女友分手以后,每一年,母亲都会寄来附有简历的相亲对象的照片。她说:“回家时连个迎接你的人都没有,也太可怜了。”“不像你想像的那样,我可是一直都很受欢迎的哦!”我一这么说,就会听见她说:“傻瓜。”
(10)牙刷的毛一点一点脱落了,母亲还是会一直用,直到最后只剩下手柄。孩子们没有关电灯,母亲总是说“好浪费。”然后关了它。
(11)“要忍。”这是母亲常常唠叨的一句话,它支撑着我穿越南极、北极、灼热的沙漠以及酷寒的山间。
(12)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只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有删改)
“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他们流下了眼泪。”孩子们为什么流下眼泪?
“和美通过让孩子养猪这件事,使他们懂得了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珍贵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小事刻画自己母亲的形象。请概括作者用了哪些小事来表现母爱的。
题目“母亲的心”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