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虎年的电影剧本已经开始撰写。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颇受鼓舞,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本地有实力的动画公司合作,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上映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只有这样,“喜羊羊”的成功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摘自2009年2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 严伟认为它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 一些成人观众认为它的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
D. 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
子王》等新老经典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它动画电影
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
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

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
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
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
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准。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

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不会昙花一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路不安
卢剑平
清晨,我匆忙拉来十几件小百货,塞进长途汽车的尾座下。我刚装完货,便有旅客陆续上车。最后,45个座位全满了。车开出站门,又有四五个人上来站在过道上。
随着售票员从车尾开始卖票。为照看我的货,我坐在了倒数第二排的位子上,在售票员自后排卖票的同时,我就掏出了钱攥在手里。
售票员40来岁,相貌平平,仅左眉角上的一颗黑痣较为明显。
售票员问到坐我身边的乘客了。这位乘客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说买三个人的票,同时艰难地透过乘客缝隙指出两位分别坐在前面不同排位的旅客给售票员看。售票员好半天才找齐了这位乘客的钱,然后,接过前排旅客递过来的钱,把票卖到前边去了。我以为卖完前面几个人的票他会回过头来问我的,所以仍然把钱攥在手里等他。可是,车开出十公里,他就停止卖票了,也没见他来问我买票。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估摸他可能把我忘了,所以我又把钱揣进了兜里。
不卖就算了,干脆当一回阿混!虽然车费才仅20元,但已是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啊!我做的是小本生意,如今市场疲软,要卖出多少商品才能赚这20元呀,可我又怕近5个小时的路程,他中途会记起来找我买票。我矛盾重重,最后决定,如果他记起来我就买,如果他不找我,我就白搭一趟车。
这么想着,我便表面镇静自若地坐着,心里却忐忑不安,生怕保不住兜里的20元钱。我背靠座椅假装迷糊过去,可售票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尽收眼底。
窗外,一些不知名的树木频频伸出热情的手想要抚摩车身;远处不时闪过翠绿的山坡和金黄的稻田,还有那浓阴掩映下的一处处农家,我不禁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但此时却无心欣赏。
车在一个三岔路口戛然而止,我身边的乘客和站着的几位乘客都下车去了,可又上来一位乘客。他四处瞅瞅,见只有我身边还有个空位,于是就坐了过来。②我恨透了这位乘客,因为他刚坐定,售票员就跟了过来,害得我心都提到嗓子眼儿。大不了买张票呗,反正这钱注定不是我的。我豁出去了。
我心情紧张到了极点,不敢正视售票员,悄悄把脸转向窗外。好一阵时间,听不到动静了,我才返回身来,没想到售票员竟到前边跟驾驶员聊天去了,我的心终于又回到肚里。
沿途又上上下下了不少人,每一次刹车的尖叫声都令我毛骨悚然,售票员的每一次回首,每一句话音量的高低都令我胆战心惊,尤其是他那颗黑痣,仿佛就是他的另一只眼睛,能把我看透看穿。
车身在不停地颠簸,我的心也随之上下起伏不定,我在车上真是度“分”如年,恨不得立马到站下车完事。我一路提心吊胆地挨着,别人有说有笑,不时抽烟吃零食,而我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生怕引起售票员的注意。
好不容易,我到站了,偏偏此时,我四处不见板车夫,只好自己卸货。司机急着赶路,不断催我快些,从车上到车下,我来回跑了几趟已是满头大汗。这时,下车方便回来的售票员正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顿时,我的血液凝固了。我想他可能是因为看到我的货想起我来了,因为他不曾收过我的货款及车费,虽然这条线上的车都知道很少有人空手坐他们的车,所以他们很少收客人的货款……
售票员终于来到了我面前,谁知他却说:“你上去吧,从窗口递出来,我在下面接。”我心里不由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卸完货,我塞给售票员20元钱,说:“我今天忘了买票了。”售票员一脸疑惑,我则一身轻松……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主人公“我”一开始把钱攥在手里,准备买票,但由于他总是盯着售票员的脸看,让他心里发毛,以致于忘记收他钱了。
B.当主人公发现有机会逃票时,他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心里矛盾冲突不断呈现。
C.如果没有一位乘客掏出百元大钞要买三个人的票的情节,售票员是绝对不会忘记我还没买票的事的,所以,这位乘客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D.本文通过大量的景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小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

E、小说笔法平实,描写细腻生动,塑造的“我”这个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6分
①窗外,一些不知名的树木频频伸出热情的手想要抚摩车身;远处不时闪过翠绿的山坡和金黄的稻田,还有那浓阴掩映下的一处处农家,我不禁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但此时却无心欣赏。
②我恨透了这位乘客,因为他刚坐定,售票员就跟了过来,害得我心都提到嗓子眼儿。大不了买张票呗,反正这钱注定不是我的。我豁出去了。
从上车到下车,在这一路上,主人公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说成功地把人物复杂的心理展示在我们面前,请探究本文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本文,谈谈你看到了怎样的时代主旋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代中叶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和兵募的征兵制,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制,因此不妨说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乃是对南朝兵制的继承。如果说普遍征兵制的基础是大量自耕农的存在,那么唐代募兵制则是与庄田制的发展以及大批自耕农客户化相联系的。
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已经北渐。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风尚,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皆舍北从南。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文学的南朝化则更早也更显著。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直到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仍是师法南朝后期的徐庾体。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关于唐代书法方面十分显著的南朝化倾向,则为人所熟知。这里还要顺便提及,早在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时,自东晋至南齐承继并发展的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经由刘芳、王肃等人传至北魏,为孝文帝所企慕和接受,后来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对之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有详确论证,不必赘述。
总之,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唐代的变化,应该说是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有一些变化并见于南北朝,比如纳钱和纳庸代役和科举制的萌芽便是。又如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乃是使职差遣官的产生,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南北朝都看不到这种现象。至于生活、艺术方面,诸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B.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C.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下列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济注重义理的风格。
B.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C.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永远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的曾宪梓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莫过于中华民族以擎天盖世、锐不可当的活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不过,曾宪梓更深深知道,只有依靠海内外中国人同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够真正振兴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这种并不遥远的幸福。
曾宪梓常说:“我是做领带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人生在世,来时两手空空,去时也不能带走什么。我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为家乡的人民留下我的一片爱心。” 七十年代中期,当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在香港站稳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  
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校已变得破烂不堪、教室的桌椅板凳只剩下三只脚、足球场早已荒废用来种番薯,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及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
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努力从商、一定要继续节衣省食的信念,他渴望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大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多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内容包括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方方面面,并带头在穷乡僻野的梅州山区投资设厂,为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候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逐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帮助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在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
无论是洛杉机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 一九九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OO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奉上一颗爱心。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做。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忠孝”二字,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C.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请指出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曾宪梓先生对祖国回报的,并简要分析。
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曾宪梓先生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之心,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催魂铃
余光中
电话之来,总是从颤巍巍的一串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是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弧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无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
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家文化中心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偏怜”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热门的电视节目过后,进入书房,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而来。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或蓝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登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要提亚伯拉德和哀绿绮思,即使近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至少即发即至,随问随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何必劳动邮差摇其鹅步,延误时机呢?” 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四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郊。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 呢?
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本文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
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五段中划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
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义及作用。
第七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就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的时代时空的距离当然比今天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咫尺天涯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的“游子”的感情。孟郊其实是对于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的发现,也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追求“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我们失掉了母亲、故乡的感情,去追求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但这种追求又总是无法阻止我们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我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是“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 流动也在一个全球的水平上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如有一部有关这种从低向高流动的绝妙的电影《我的美丽乡愁》中的由罗家英扮演的饭馆老板对他的那些来自内地的员工训话时说的:人像流水,总找财富聚集的低地去发展。你们要好好干。这话其实道出了这种从低到高的流动的本质。这里有正式的移民,也有非正式的隐在幽暗处的移民,他们构成的景观几乎到处可见。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等的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的身份“灵活”了,往往被批评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游子的情怀其实就是在漂泊中的一份认同感,是一种对于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纯物质性的,而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但《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童年生活的最原初的记忆不是一种滥情,而是一种人确立自己的主体的途径。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我们的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有卸不掉的问题。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我们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必须在记忆中,却又不能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于故乡和祖国的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了她的游子一份无法摆脱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的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游子却有机会分享这个国家和这些人民的力量。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以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击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地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除
C.因为人来已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的国王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所日益显示的活力和冲击力都给予了它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有字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