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
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 |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 |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的民生主张为()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
D.建立福利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