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末清初,西方的耶稣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拒绝者的理由,就是“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要,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泄尽矣,无容以异说参矣”。也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反对吸纳西方文化。
请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上述拒绝者的文化态度。(9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翼协同发展被明确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将为长江经济带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机遇。
材料三: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从其生存空间来说,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长江文化是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括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的理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增长,1978年居民人均收入为316元,201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25元,这极大地促进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争先恐后第实现自己“有车一族”的梦想,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汽车。近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庞大的汽车市场,吸引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汽车行业,2013年汽车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中,不同所有制企业占比分别是:外资企业占47.19%、国有企业占13.21%、 集体企业占0.39%、私营企业占16.25%、其他企业占22.96%。
近年来汽车价格稳中下行,呈现量升价跌的走势特征。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汽车生产出现过剩。大众、本田、通用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加之国内企业的大规模追加投资,开始形成白热化的汽车投资竞争。二是汽车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汽车工业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增加而下降。同时,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积累起来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的逐步降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产销数据显示,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2014年8月份国产乘用车和轿车市场占有率分别降至37.1%和19.5%。这其中,既有国产汽车企业“技”不如人的问题,也有外资品牌价格下探的原因,还有不少地方限购带来的“副作用”,但最根本的一点,则在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一些大型国有车企过度合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钝化了自主品牌发展动力,国家需要在建立自主品牌汽车方面加强引导和投入。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经济学道理。
(2)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怎样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某古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请阐述该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自强不息” “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作为公民要有民族自信,在行为中践行爱国等正能量,提高自身素质,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承担自身的责任。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3)结合材料三,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如何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出努力?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一:依法治国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某市一直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以法为“钢架”,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构筑城市文明大厦;以法为“盾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法为“灯塔”,指引人们向善向好;以法为“戒尺”,规劝不文明行为。
材料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治国经验,春秋时期就有著名的“儒法之争”,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提出“法与时宜”的主张,总结出一套维护法制统一的办法。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没有提出民主要求,走“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竣法来治理国家等等。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也提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等重要思想,这些对今天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启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用“法治阳光能照耀文明成长”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