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
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在中世纪,自然灾害、疾病和饥饿时常降落到人们的头上,现实的苦难与关于“上帝之博爱”的说教严重冲突。因此近代技术革命承担了表现上帝之博爱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革新常常被看作是基督教复兴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恰恰是技术革新减轻了手工劳动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A.教会对科学研究的肯定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
B.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受到了宗教的排斥和鄙视 |
C.归于上帝的荣耀成为当时技术革命的主要动机 |
D.基督教的复兴运动是近代技术革新的重要前提 |
中国史学家马克垚认为:“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其中马丁·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
公元426 年,东罗马帝国发布谕令“承认帕比尼安等五人的论著具有法律渊源的效力,由以上五人援引的其他法学家也受到同样的承认。在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观点有效;如果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人数相等,帕比尼安的观点处于优势地位;如果找不到后者的观点,审判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裁量做出决定。”由此可见罗马法的重要特点是
A.创制机制灵活、多元 | B.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
C.高度逻辑化、体系化 | D.内容庞杂、体系完备 |
清代书法家笪重光所著《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其书法理论体现了
A.儒家的中庸思想 | B.道家的辩证观点 |
C.法家的变革思想 | D.墨家的尚贤精神 |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
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
B.说明法律制度是解决统治问题的根本 |
C.体现了“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 |
D.体现了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