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 )
|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
|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
|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