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并由此引发了核危机,不仅重创了日本,而且波及了全球经济。这一现象说明了
A.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 B.经济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
C.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失衡 | D.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风险的全球化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北魏实行均田制 |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 B.“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
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