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 B.向东北方向移动 |
C.向东南方向移动 | D.向西南方向移动 |
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沙地。导致科尔沁沙地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
C.植树种草 |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
为了扭转科尔沁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用以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
B.在科尔沁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C.采取适当方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D.禁止在当地开展任何经济活动,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表1为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读表完成7~8题。
表1单位:时
地点 |
甲 |
乙 |
丙 |
丁 |
日出 |
6 |
7 |
9 |
15 |
日落 |
10 |
23 |
21 |
20 |
四地所处纬度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 B.乙、丙、丁、甲 |
C.丙、乙、丁、甲 | D.丙、丁、乙、甲 |
由丁地飞到甲地的最近航向是
A.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 B.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
图3是我国某乡村地区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该地区的牛奶为乳畜企业的重要原料,影响此类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
A.市场 | B.劳动力 | C.原料 | D.技术 |
关于该循环经济模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生物能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 |
B.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
C.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统一的轨道 |
D.该模式完全实现了无污染排放 |
读“区域经纬网分布示意图”(图2),判断3~4题。当图中气压中心强烈发展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连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
B.甲地北部山区此时雪线高度为一年中最低 |
C.北印度洋一艘自西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 |
D.甲农业区可能遭受台风的影响 |
有关图中甲乙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商品谷物农业区 |
B.甲地复种指数低于乙地,单产高于乙地 |
C.冬小麦是乙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
D.水旱灾害是制约两地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
图1示意我国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回答第1~2题。2000~2050年,我国
A.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
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数量逐年减少 |
C.老年劳动力人口数量波状上升 |
D.2040~2050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
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四十年我国
A.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 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
C.人口老龄化严重 | D.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
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读图回答10~11题。该图反映了
A.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B.城市化水平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C.与城市相比,农村产生径流少 | D.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水体污染越严重 |
依据该模式推断,某地区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若年降水量不变,则2000年产生的径流量相当于1970年的
A.二分之一 | B.三分之一 | C.两倍 | D.三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