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优先发展轻工业 |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
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
A.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 |
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 |
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
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 |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
A.水稻的发现较晚 |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
C.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远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抑商的必要性 | B.“海禁”政策的恶果 |
C.小农经济的脆弱 |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