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春节农民工返乡休整。休整期也是谋划期:年后到哪儿打工更划算?西部某省的小张看了报纸上的《2008—2009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下图),决定留农家乡打工。
材料二:中部、西部地区高唱“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将返乡农民工当作宝,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技能、有经验的农民工回流。农民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三:“民工潮”自1989年出现以来,曾经是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但从2003年起,“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南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至今“民工荒”已成了东南沿海省份的常态,大有向内陆省份蔓延的趋势。有人说:“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技上荒”才是事情的真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图中信息并说明小张为手什么决定留乡打工。
(2)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劳动力资源向中西部流动的原因。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的社会现象。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硬支撑。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经济是血肉,则文化就是灵魂”。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取决于依托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力量。
——“全社会的崇德向善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激发社会向善的能量。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面向世界,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要努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与“硬实力”相比,运巨变于无形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点,惟有润物无声,软实力才能实至名归、事半功倍。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2)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和平、发展、合作”的基础上,增添了“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旗帜,并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材料一 2009至2013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统计
注: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额还不及美国的一半,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2013年,中国进口商业服务位列全球第五位,出口服务贸易中,次于美国和德国,位列第三。
材料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访问了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的数次演讲中强调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回答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当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2)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主要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角度分析,我国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实现的?
材料二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要新的谋划、新的举措;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强化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改革越往后,面临的矛盾越多,全面深化改革要积极主动加快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
(2)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深化改革中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954年,从“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实际出发,首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针对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大量剩余农业人口、效率不高的传统工业等实际,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些内涵不同的目标彰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其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已成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令,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根据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确立不同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断的依据。
(3)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
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前者由中央财政一次性划拨地方财政,纳入地方预算;后者根据地方项目建设和产业扶持需要,由中央各部门将资金拨付给需要扶持的地方和企业,往往难以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相关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整理而得。)
材料一 2013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表
用途 |
预算数 |
占比 |
节能环保 |
2007.57亿元 |
10.7% |
社会保障和就业 |
1581.69亿元 |
8.4% |
农林水事务 |
5406.7亿元 |
28. 8% |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
3487.42亿元 |
18.6% |
住房保障 |
1859.68亿元 |
9.9% |
教育 |
1189.61亿元 |
6.4% |
医疗卫生 |
858.92亿元 |
4.5% |
其他 |
2373.22亿元 |
12.6% |
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将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
材料二对于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管,目前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显然不多,透明度也不高,而在管理部门内部,项目申请、审查把关等关键环节往往是少数人说了算,缺少内部监督机制,上级管理部门通过书面、报表的形式进行审查把关,缺少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立法层次较低,并没有将专项转移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缺乏人大的监督,缺乏刚性责任追究机制。
(1)指出材料一表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财政和经济发展主题主线的知识,分析设立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知识为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