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前夕,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这段材料表明
①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②国民党想利用谈判进行内战准备
③国民党企图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
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1861年,在江苏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说明()
| A.太平天国尚未控制该地区 |
| B.吴江地区的土地关系没有改变 |
| C.大地主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
| D.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已经蜕变 |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引发了()
| A.新思想的萌发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民族工业兴起 | D.维新变法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