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3分)
(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四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金世宗完颜雍,金灭北宋统治北方黄河流域后第四代皇帝。金世宗即位前,其哥哥完颜亮当权。完颜亮穷兵赎武,发动对南宋的战争。结果兵败被杀,金朝统治陷于混乱,皇室内部争夺皇位,境内各族人民掀起反抗斗争,南宋又对金展开大反攻,女真贵族统治摇摇欲坠,在内外交困中即位的金世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因金世宗年号大定,历史上称“大定之治”。
金世宗大力整顿军队,击退南宋对金的进攻,并与南宋签订新的和议,和议规定在金宋边境设立更多的贸易市场,便利双方的贸易活动,使宋金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交往局面。内政方面,金世宗打破以往重用皇室子弟的旧例,破格重用许多北方的汉人、契丹人担任高级官吏,形成了多民族精英组成的领导核心。针对金灭辽后女真贵族掳掠大量汉人、契丹人为奴隶的现象,金世宗下令将一些被掠为奴的汉人、契丹人释放为平民,还下令允许女真贵族召集汉人、契丹人“租佃”土地,经营农业生产。针对金朝建立以后乱征赋税的现象,金世宗重新制定了统一的征税标准,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土地、人口、财产多少征税,对隐瞒土地、财产逃税的女真贵族严厉打击。文化方面,金世宗十分担忧女真贵族汉化的趋势,下令禁止女真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规定女真贵族不会阅读女真文经典者不能继承贵族爵位。——摘自百度《金世宗改革》
(1)依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金世宗改革在历史上所起的双重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杜鲁门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贯彻杜鲁门主义的原则,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材料二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关国总统时,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途中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新政策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平安、张仲明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
和国际关系》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子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屈辱、抗争,让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无法绕开的主题,更激发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抱负;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
——任忠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做出的反应,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道路选择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结合建国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