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
B.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战争打破 |
C.苏美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
D.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可见,该学者认为
A.五大力量中心中,美国仍居优势 |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
C.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
“涓滴经济学”,常用来形容里根(1981~1989年任美国总统)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依据里根经济学,美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完善国家的福利制度 |
C.减少国家福利的投资 | D.大力发展私有经济 |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就是国际经济学界有名的“特里芬难题”,它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缺陷。据此理解错误的是
A.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不利于“二战”后各国发展国际贸易 |
B.国际储备资产美元的供应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
C.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不足 |
D.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过剩 |
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再版导言》中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可靠办法之一是
A.采取共和制,实行分权制衡 | B.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工人当家作主 |
C.选举公社委员,可随时撤换 | D.公职人员工资随物价指数变化调整 |
孟德斯鸠在其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A.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 B.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
C.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 D.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