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记》;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种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摘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请回答: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来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8分)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7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500年以来就有一个全球世界经济及其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和多边贸易……直到1800年前后,亚洲至少继续支配世界经济达三个世纪之久。
在世界经济的结构中,有四个主要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的逆差。它们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前两个地区靠生产出口的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赤字。非洲出口黄金和奴隶。从经济角度看,这三个地区都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区所需要的“商品”。第四个贸易逆差地区,即欧洲,本身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以出口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的商品。欧洲在弥补这种赤字时主要是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从欧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
……
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它的贸易保持着最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它还出口黄金、铜钱以及后来的茶叶。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三角贸易中最核心的商品既不是白银,也不是茶叶和棉纺织品,而是鸦片,只有鸦片才是“造成19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贸易‘全局变动’的商品,印度鸦片比中国的茶叶、美国的原棉和英国的棉纺织品具有更大的战略重要性。这其中的主角是英国人,英国通过三角贸易统治印度,控制中国,既从中得到了财富,又得到了茶叶,还得到了本国棉纺织业发展最需要的原棉。有学者总结道,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最基本特征是:“印度鸦片输给中国,中国茶叶输给英国,英国统治印度!”只有这样,才是“这个三角贸易的平衡状态”。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经过中国才能实现。
--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和欧洲在16世纪-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鸦片成为中英贸易最核心商品的原因(7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白银、鸦片等“商品”在16--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中的作用。(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二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等为次从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謇全集·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上述主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