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 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有何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根本原因。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
(3根据材料三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分别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
(2)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的?
(3)概述三次改革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 |
材料二: 16世纪西班牙版画,标题文字为“征服者之光”。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在《资本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哥伦布的探险动机是什么?从材料二看,西班牙人的探险活动还有怎样的目的?
(2)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早期的探险活动的?
(3)就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目的而言,上述哪则材料更具价值?说明判断理由。
(4)就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言,上述哪则材料更具价值?说明判断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有史料和史料解释。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主”认识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任何人”具体指何种人?
(4)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并谈谈对雅典民主的认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专题文章: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写到:
题记: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洋人在上海的租界里生活舒适,而美国对华贸易可能面临威胁。
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三国,成为租借。租借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那样运转良好。
租界内,约居住有4000名洋人和将近20万清国人。上海旧城的城墙与租借相邻,那里面居住着50万清国人。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而且,要特别提一句,这里的税也并不高。
从这里到吴淞口,有一段试验性质的铁路,尽管只有十英里远,但列车总是拥挤不堪。清国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人,这条铁路似乎触及了他们的某些迷信,他们将几次茅屋的失火归咎于铁路,作为让它迁走的理由。多年来,当地的清国居民也与电报线发生冲突,他们责怪电缆打扰了他们安葬在地下的祖先们休息。
走进租借,进入我们自己的城镇,你会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商店里,都能买到所有的东西,欧洲货或清国货一应俱全。
经过十年的艰苦经营,上海的生活品味已经大大提升了。来到这里的洋人们,开始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再不满足于清国旧式的宴会,而经常发明或引进一些新的娱乐方式,来唤醒沉默的旧时代。
在过去三年中,经过好多次尝试,人们终于利用清国廉价的劳动力建起了一批大工厂。在这些宏伟的现代化制造工厂里面,安装了最先进的机器。但是,他们的产品还是很不容易打进清国的市场。实际上,大清国自己的制造业起步的那天,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我很高兴地相信,离这一天还非常遥远。
——摘自《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上海设立租借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哪三国?
(2)为什么作者称上海是“东方第一商埠”?
(3)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见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阅读材料,根据上述历史人物的主张分别将他们归为两类,并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指出胡佛在担心什么?你认为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可那类观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