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A、B、C示意我国在建和已建的三大资源调配工程,它们分别是A:“ ”工程、B:“ ”工程的南部通道和C:“ ”工程的东部线路。
(2)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 的空间分布不均和 发展的不平衡。
(3)有人说A工程对东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决策,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表为气温、日照、积温随高度变化表。
材料二、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1)从“日照、气温、积温随高度变化表”中,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三种指标参数随高度发生变化,请说出日照、气温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坡,D表示坡。
(3)说明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
(4)简析B坡冰川分布下限高度较低原因。
(5)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下表为某季节某日地球上部分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节气为北半球的。
(2)当太阳直射180°经线时,请在图中画出此刻夜半球(用阴影表示)的范围。(虚线为南北极圈)
(3)此时地方时与北京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1分)
(4)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0°N以北地区的正午日影都朝北 |
B.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
C.东北林海雪原吸引大批游客 |
D.广东可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
E. 北京的小学生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5)若该日甲地(20°N,50°E)的昼长为13时14分,则乙地(20°S,130°W)的昼长为,
日出时间是当地地方时。
比较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经线,乙:弧,丙:弧,丁:弧。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和。
(3)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度。理论上地球白昼和黑夜范围相等,但由于大气散射太阳光线的结果,地球上“天亮”的范围实际上比黑暗的地方。
(4)这四幅图中,北半球昼大于夜的图是。
(5)甲图中,北京是(月、日、时);丙图中,北京是(月、日、时)。
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沿图中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同学们把夜晚宿营的地点选在A、B、C、D哪一处?()处。简述理由
(3)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
,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最好采用 技术。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给他指出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路线?
(5) 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读下面材料、三大自然区图及其面积、人口比例表,回答问题。
材料 田晓同学在他的作文《我的家乡》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1)图中A、B、C三地分别与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对应。
(2)B地区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晓的家乡位于图中________区的________部,主要属________气候。
(4)西北地区与东北平原的纬度相当,但两地积温和无霜期相差很大,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无霜期低于140天,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