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幽默故事说:里根、叶利钦、邓小平三人开着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资本主义”,另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社会主义”,里根毫不犹豫地往资本主义疾驰而去,叶利钦稍一迟疑,紧跟里根而去。邓小平跳下车,将两块路牌对换了一下,然后跳上车也紧随着两人而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准确的是
A.里根坚持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变 |
B.叶利钦的改革导致苏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C.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D.里根、叶利钦、邓小平的选择本质上相同 |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
C.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兴起 |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 B.王权与教权平等 |
C.王权高于教权 |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
下列漫画的寓意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对其表述准确的是( )
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 |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 |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
D.表达了德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下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太人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作意在(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
C.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