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
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
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