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片《生意经》的副标题是:卖伞的渴望下雨,我们当然渴望战争了!
图片《桥》副标题是:西方国家向中东地区派出大规模武装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恐怖分子也向西方国家发起进攻!
(1)图片《生意经》揭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2)根据你的理解,图片《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6分)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比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中“过分的革命活动”和“不可避免的反动”分别指什么?两者是否存在本质差别,为什么?
(2)结合所学简析你如何认识“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完颜亮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孝文帝改革相媲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等。
迁都燕京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的改革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完颜亮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举措。
(2)两次改革的相似措施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

阅读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对美国的相关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三月四日,首选华盛顿为初次之大统领,成北阿美利加(美利坚)合众国。合众国之独立,实出于国民之爱权利,爱自由,不稍受暴政之压制,奋力以获得胜利。其事业光昌,赫耀伟大。
——《万国历史》,光绪28年(1902年)
材料二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的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材料三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美国宪法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了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总统制、联邦制、民主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
(1)以上三则材料在叙述美国政治史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说明其成因。
材料四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观点。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从“中外关联”的角度简要概述1850——1900年间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三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