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题3分。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答: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节选自宋·郑樵《通志·总序》)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古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司马迁和 。后者的代表作是 。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樵关于史书编写的基本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黻传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①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归别其母解氏。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濂洛论语》十卷。
及大全贬,黻还太学。未几,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之纯,二公罢出,黻又率诸生上书言:比年朋邪记焰,缄默成风,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一之纯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大凡人主不能无过,脱有过言过行,宰执、侍从当言之,给舍、台谏当言之。今陛下未为不知道,未为不受人言,宰执惧有所专而不敢奏,给舍、台谏惧有所忤而不敢言,更如此者数年,将何以为国?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又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兼修玉牒②,兼侍读。十年,丁母忧。
德佑元年,江上溃师。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不起。及贾似道、韩震死,宜中谋拥二王③由温州入海,以兵逆黻共政,将逊相位。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选自《宋史·刘黻传》有删节)
【注】①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②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③二王:指临安陷落时,陈宜中拥立益王赵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禹为副元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年朋邪记焰比:近 |
B.脱有过言过行脱:如果 |
C.会丁父忧去位丁:遭遇 |
D.以兵逆黻共政逆:阻止 |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 |
B.服除,授集英殿修撰 |
C.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 |
D.德佑元年,江上溃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黻率领太学同舍坐优阙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军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地对他的忠勇行为频加勉励。 |
B.刘黻在任内曾经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人民的急困,资助贡士的考试费用,以及预备郡学中那些老先生们的缓急之需。并且请求修建慈湖书院。这一系列举措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
C.刘黻为人忠直敢言,他的这些忠鲠之言,不仅触犯了当时的权贵,而且得罪了皇上,因此每次上书都不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压抑和排挤,仕途一直不顺。 |
D.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出于对国家、对君王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国都陷落败亡之时,毅然奔赴国难,献出了全家人的生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
译文:
②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
译文:
③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齐助楚攻秦
刘向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患之患:担忧 |
B.夫秦所以重王者重:看重 |
C.齐、秦之交阴合阴:暗暗地 |
D.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游说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大国□之欢
②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
③□出见使者曰
A.①与②而③乃 | B.①为②而③则 |
C.①为②以③则 | D.①与 ②以③乃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B.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C.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D.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想攻打齐国,张仪请求秦王为他准备车马和金钱,让他去南方游说楚王。 |
B.秦王派张仪去游说楚国,准备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来收买楚国。 |
C.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又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并与齐国结为同盟。 |
D.楚王不听陈珍的劝告,一意孤行,被秦、齐、韩三国联攻,惨遭失败。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
②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陈轸给楚王提了两次建议,楚王都没有采纳,是两个什么样的建议?(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君子?
你认为现代社会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园子里发现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惜春室内,惜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 |
B.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袁绍于是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袁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
C.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上失利后,便用更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当他的家乡双桥镇爆发了农民运动时,他打电报申请政府火速调保安团镇压。这是30年代反动工业资本家阶级本质的充分暴露。 |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了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解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 |
E.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