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和表格,完成下列各题。若图中为浙江某地产业结构调整图(为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结合表判断,能正确反映该地1980年到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顺序的是
A.①到② | B.②到③ | C.③到④ | D.④到① |
读图,若②为某城市的主城区,①为该城市的卫星城,③和④为周边小城镇,图中最大六边形为该城市规划用地面积,线段表示城市道路网布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为分散、串珠状布局形态 | B.该道路网多分布在地势平坦、开阔地区 |
C.出现卫星城属于城市化过程 | D.等级高、数目多、服务范围大、功能齐全的是② |
若图中最大六边形为西欧某城市,①②③④代表该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自南往北流的河流由④流向①。下列布局合理的是
A.①—商业区④—工业区③—住宅区 | B.①区河段过度开发可能诱发滑坡灾害 |
C.②区适合发展乳畜业和花卉种植业 | D.钢铁工业应布局在城市的东北方向③ |
读下表判断问题。轿车销售宜在
A.城市中心商务区 | B.接近消费者的居民区 |
C.市区几何中心 | D.交通方便的城乡结合部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
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
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问题。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
C.海水的堆积作用 | D.河流的堆积作用 |
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图一)美国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空间结构上表现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的特点,成为当今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研究美国农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从中探讨农业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规律,可为我国选建农业商品基地和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图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回答问题。美国甲、丙农业带的农业区位优势有()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B.不使用化肥、农药 |
C.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 | D.人口稀疏,劳动力不足 |
图二地区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与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较,其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 B.人均耕地面积大 | C.交通发达 | D.水热条件好 |
下列关于美国东北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是工业发展最早的传统工业区
②是技术最先进的高新产业区
③人口和城市集中,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带
④工业污染严重,土地价格高
⑤人口和工业向国土西部和南部迁移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阅读三个省级行政区资料表,回答问题。
要素省区 |
a |
b |
c |
人口(万人) |
3799 |
5975 |
1324 |
面积(万平方千米) |
17.6 |
18.59 |
0.64 |
GDP总量(亿元) |
1084.9 |
4662.3 |
4950.8 |
产业结构(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百分比) |
25.3:38.7:36.0 |
14.9:49.6:35.5 |
1.7:47.6:50.7 |
就业结构(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百分比) |
66.4:9.4:24.2 |
48.4:18.1:33.5 |
12.5:41.7:45.8 |
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 |
23.9 |
40.6 |
76.4 |
有关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b人口密度最大 | B.a经济最发达 | C.c城市化水平最高 | D.c可能是重庆市 |
有关三个省区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a省区多于b和c | B.第二产业的产值,b省区多于c |
C.a省区第一产业的产值多于第三产业 | D.c省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最合理 |
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于2012年4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西洽会是促进东中西部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纺织城也由辉煌时期的西安“小上海”变为全市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导致纺织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水污染严重③能源消耗量大④市场萎缩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在西洽会上,来自东部地区的一位服装企业老总打算到西安投资建厂,吸引他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 | B.原料 | C.政策 | D.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