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这两座城市商业发达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 B.是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
C.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 |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B.扩大进出口数额 |
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 D.推行贸易自由化 |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
D.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 … 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
C.“美德即知识” |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