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体罚禁令出台,韩国师生称不习惯
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韩国社会下大力气,制定了有关禁止体罚的政策。
2010年11月,首尔市教育部门宣布了体罚禁令。其中明文规定:学校禁止一切体罚行为。此后,京畿道和另一个道随之效仿,宣布从2011年3月新学期开始禁止体罚。2011年1月17日,韩国教育部发布了“学校文化先进化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规定,第一,禁止直接的体罚。直接的体罚是指老师利用身体和道具反复地、持续地、痛苦地折磨学生身体和损伤学生人格的指导方法。第二,允许间接的体罚。间接的体罚是指以训导、教导等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体罚。比如:到教室后面罚站,到运动场跑几圈,做俯卧撑,口头提醒,发出书面警告,采取隔离措施,布置特别的作业等。第三,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来进行惩罚。让犯错误的学生做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若之后还没有改善的话,就可以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停止上课的期限,一次以十天为限,一年不能超过三十天。停止上课期间学生按“旷课”处理,为防止停课的学生在校外惹事,校长必须把学生委托给专门的学生咨询机构,让他们负责管理、咨询治疗。同时为了强化家庭共同责任,还实行了“家长咨询制”。
事出有因。2010年7月,韩国首尔一名小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被曝光,内容是一名中年教师训斥、掌掴一名六年级学生,还将他推倒在地。这段视频,一时在韩国社会上引起体罚是否该禁的热议。
在韩国,一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罚。在韩国有“教鞭下的爱”“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为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努力向学,体罚已是一种受到默许的教育方式。许多师生、家长对此已习以为常。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大约70%的高中学生受过体罚。现在禁止体罚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韩国教师工会联合会发言人金东锡说:“每个班级大约有40名学生,所有家长都要求孩子考入好大学,不采取体罚你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家长仍然希望教师采用体罚方式,让他们的孩子在考试中表现得更好。”就目前来看,请家长来学校等措施几乎不起作用。
这些相关禁令颁布后,有一部分学生借此恶意反抗老师。韩国首尔一名高中老师说:“当我试图斥责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太大时,他们嘲弄我说,‘要我拿出手机吗?’或者‘现在你不会想打我吧?’”
禁止体罚令一下,不习惯的不止是教师,还有不少学生。今年1月韩国一份针对2.3万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约50%赞成体罚,40%反对,10%表示不清楚。高中生田俊洙说:“当我遭老师打时,我觉得有点儿丢脸,但我想那通常是有原因的,我宁愿被多打几下,也不愿让老师通知父母。”
看来,教育中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所引起的如何“教育”现象,确实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在韩国,体罚禁令出台后引起不小的争议。请你概括出这些争议有哪些。
答:                                                                             
.第3段“事出有因”一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                                                                        
内容上:                                                                    .文章最后一段的“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韩国出台体罚禁令是因为许多师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已习以为常。
B.体罚禁令对老师的体罚行为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制。
C.面对体罚禁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觉得受体罚很丢脸。
D.在体罚禁令出台前,体罚行为是受默许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E.教师体罚学生往往是为了搞好本职工作,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第③段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论据,这两句话所论证的观点是
根据全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现代文阅读
别踩疼了雪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1.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5)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6)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揣摩第(9)段划线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第(15)段的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

苔痕上阶绿
郑耀虎
⑴苔藓,在南方随处可见。
⑵在街上行走,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苔藓,就像地毯一样。如果你踩一下,你会感觉软绵绵的,有一厘米厚。如果挖一块下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由很多相同的单位肩并肩、根连根地排列在一起组成。再仔细观察这个小的单位,像一株“小苗”。“小苗”分两个部分:底部呈黑褐色,粘着泥土,像普通植物的根,上面的部分呈绿色,像普通植物的叶子。在这里之所以用“像”这个词来描述,是因为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根”和“叶子”。虽然这两部分的功能和高等植物的根和叶类似,但是结构有很大的区别,还没有分化出维管组织,甚至只是一单层细胞,应该把像根的部分称为假根(或类根),把像叶子一样的部分成为茎叶体(茎和叶还没有分化成独立的器官)或叶状体,正如动物学家把蝗虫的“嘴”称为口器,把羚羊的“脚”称为蹄一样。
有时候,你观察到的苔藓不是上面所说的那样。你可能会发现“地毯”比较薄,并且上面会丛生着一些“豆芽”。这些“豆芽”的梗是红色的,插在叶状体上,“豆芽”的头是红褐色,有时上面分布着黑褐色的粉末,你可能会猜到这些“豆芽”就是苔藓的生殖器官。的确,这些“豆芽”头上的粉末就是苔藓的孢子,孢子落在地上,会生出新的苔藓,这就是典型的孢子生殖。这个“豆芽”就是苔藓的孢子体。如果长时间连续观察,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块湿润的土地慢慢变绿,慢慢长出一层肥厚的“地毯”,这层地毯全部由叶状体组成;过一段时间后“地毯”变薄,在地毯上长出孢子体;再过一段时间,孢子体渐渐枯萎,“地毯”的面积增大,又继续变得肥厚,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苔藓的世代交替现象。
⑷苔藓喜欢湿润的环境,一方面是因为它继承了藻类植物的“传统”,其受精作用还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另一方面,从形态上来讲,它还只有“假根”,假根没有维管组织,吸水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必须把整个身体都“沉浸”在水分中才能维持生命。虽然没有进化出发达的吸水器官,但是苔藓整体的吸水能力是惊人的,其吸水量可以达到干重时的15—20倍,而且有苔藓覆盖的区域水分蒸发量只有净水表面的1/5。因此,苔藓既是水孕育的,又是水的忠诚卫士。在森林草原、沼泽滩涂、河边湖畔、路旁街边、墙角砖缝,只要是稍有湿气的地方都有它们的生长,同时它们也守卫着这一片湿润。
——《教师博览》(有删节)
全文介绍了有关苔藓的哪些知识?
说说第三节划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
第四节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分别说出其作用。
苔藓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地球进化、生态环境、园林工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试写一小段介绍苔藓作用的说明性文字,不少于50个字。

现代文阅读。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⑴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⑵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⑶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⑷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吧。
⑸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的耳朵是有福的。
⑹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⑺刹车声、喇叭声、施工声、装修声、铁轨震荡声、机翼呼啸声、高架桥轰鸣声……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⑻一个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音量。他并不关注是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⑼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⑽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一样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风?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种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⑾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和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
⑿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⒀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美食,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工夫。
⒁口福和眼神俱饱矣,耳福呢?
⒂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我一直当做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至遇到一位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⒃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隔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一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⒄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耳朵被磨出了茧子。
⒅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读者》(有删节)
细读四、五两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童年时期我的耳朵是有福的。
品析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1)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2)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藏身,双手捂耳也没用。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
明人陈继儒认为“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在你的心中,销魂之听又是什么?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50个字。

苦痛者的天籁
  ⑴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一进院门,她就喊我:快来,取盆,拿鱼。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⑵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天天晚上敲我的门。
  ⑶父亲真没出息。
  ④父亲在镇上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我不相信父亲的话。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⑸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的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⑹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⑺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养过几年鱼,便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⑻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⑼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到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⑽我问父亲,为什么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父亲依旧每晚去敲蔡婆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⑾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生活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到了城里,让她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
  ⑿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⒀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随你奶奶而去。村里有个叫杨有贵的人,和你爷爷岁数差不多,就经常来劝他,说,你还有几个孩子呢,就是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
  ⒁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与你爷爷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有一搭没一搭地找些话说。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就这样,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⒂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前,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⒃爸爸深深地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着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凄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
  ⒄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我不失时机地说。父亲笑笑,说,不管怎样,她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的人,不愁吃,不愁穿,却在自我的心底里痛苦着,挣扎着。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笃笃的敲门声,也是好的。
  ⒅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选自《做人与处世》)
父亲喜欢蔡婆的鱼,我对这件事的看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第⑨段与第14段的画线句子,它们的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苦痛者的天籁"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