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体罚禁令出台,韩国师生称不习惯
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韩国社会下大力气,制定了有关禁止体罚的政策。
2010年11月,首尔市教育部门宣布了体罚禁令。其中明文规定:学校禁止一切体罚行为。此后,京畿道和另一个道随之效仿,宣布从2011年3月新学期开始禁止体罚。2011年1月17日,韩国教育部发布了“学校文化先进化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规定,第一,禁止直接的体罚。直接的体罚是指老师利用身体和道具反复地、持续地、痛苦地折磨学生身体和损伤学生人格的指导方法。第二,允许间接的体罚。间接的体罚是指以训导、教导等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体罚。比如:到教室后面罚站,到运动场跑几圈,做俯卧撑,口头提醒,发出书面警告,采取隔离措施,布置特别的作业等。第三,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来进行惩罚。让犯错误的学生做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若之后还没有改善的话,就可以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停止上课的期限,一次以十天为限,一年不能超过三十天。停止上课期间学生按“旷课”处理,为防止停课的学生在校外惹事,校长必须把学生委托给专门的学生咨询机构,让他们负责管理、咨询治疗。同时为了强化家庭共同责任,还实行了“家长咨询制”。
事出有因。2010年7月,韩国首尔一名小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被曝光,内容是一名中年教师训斥、掌掴一名六年级学生,还将他推倒在地。这段视频,一时在韩国社会上引起体罚是否该禁的热议。
在韩国,一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罚。在韩国有“教鞭下的爱”“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为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努力向学,体罚已是一种受到默许的教育方式。许多师生、家长对此已习以为常。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大约70%的高中学生受过体罚。现在禁止体罚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韩国教师工会联合会发言人金东锡说:“每个班级大约有40名学生,所有家长都要求孩子考入好大学,不采取体罚你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家长仍然希望教师采用体罚方式,让他们的孩子在考试中表现得更好。”就目前来看,请家长来学校等措施几乎不起作用。
这些相关禁令颁布后,有一部分学生借此恶意反抗老师。韩国首尔一名高中老师说:“当我试图斥责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太大时,他们嘲弄我说,‘要我拿出手机吗?’或者‘现在你不会想打我吧?’”
禁止体罚令一下,不习惯的不止是教师,还有不少学生。今年1月韩国一份针对2.3万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约50%赞成体罚,40%反对,10%表示不清楚。高中生田俊洙说:“当我遭老师打时,我觉得有点儿丢脸,但我想那通常是有原因的,我宁愿被多打几下,也不愿让老师通知父母。”
看来,教育中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所引起的如何“教育”现象,确实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在韩国,体罚禁令出台后引起不小的争议。请你概括出这些争议有哪些。
答:                                                                             
.第3段“事出有因”一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                                                                        
内容上:                                                                    .文章最后一段的“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韩国出台体罚禁令是因为许多师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已习以为常。
B.体罚禁令对老师的体罚行为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制。
C.面对体罚禁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觉得受体罚很丢脸。
D.在体罚禁令出台前,体罚行为是受默许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E.教师体罚学生往往是为了搞好本职工作,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独自爬出陷阱
①我从小习惯了父母的照顾,胆怯怕事。
②前年暑假,一个闷热的上午,我上山采红菇,不知不觉竟与爸爸分开了。
③爸爸也真是的,干吗只顾着采菇不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呢?我也是,干吗只埋头采菇不跟上爸爸呢?
④我迷路了,找不着爸爸,除了抱怨,更多的是不住地呼喊,却听不见爸爸的回应。
⑤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游荡在深山老林里,恐惧而慌乱。
⑥站在山头喊,兴许爸爸能听到。我一边想,一边赶紧朝山顶攀去。真是欲速则不达,或许是太急切太慌不择路了吧,我只顾着前面,居然没发现枯叶底下暗藏深坑。当我一脚踩上去时,只听见“哗啦”一声响,我连同厚厚的枯叶一起落进了深坑。
⑦我大惊失色,扑腾了几下,发现全徒劳无功。凭感觉,我断定这是一口废弃多年的陷阱,不大,却有五六米深,是专门用来捕野猪的。
⑧一想到野猪,想到那白森森的獠牙,我就不寒而栗。我曾多次听说过野猪伤人的事件,血腥得很。我拍拍满身的泥土,对着头顶上桌面般大的天空大声呼救,除了山的回音,什么也没有。我只感觉口干舌燥,冷汗直冒,越来越感到失望了。
⑨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奋起自救。我意识到抱怨只会消耗体力,徒增伤悲,无异于坐以待毙,于事无补。我仔细察看了一番这口井,发现它虽然很深,但井壁坑坑洼洼,长满茅草和藤条,用手拉扯,还挺结实的。
⑩我取出背篓里的小铁铲,小心翼翼地在井壁上剜出几个踏脚口。踩着挖好的踏脚口,抓住茅草和藤条,我一边慢慢地往上攀爬,一边迂回着继续往上挖踏脚口……我终于跃出陷阱了。瞅着深深的陷阱,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向胆怯怕事的我居然成功地独自爬出了陷阱,我全然没想到自己竟有如此勇气与神力。
⑪当我迫不及待地攀上山头时,我隐约听见远处传来爸爸焦急的呼喊声,原来爸爸就站在远处的山头上,拼命地呼喊着我的名字呢。
⑫“能从陷阱里走出的人都是好样的!我儿子是小男子汉了!”当我心有余悸地将这事告知爸爸时,没想到爸爸竟拍拍我的肩膀,笑了,“不抱怨,不放弃,不等不靠,既寻求外援,又努力自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⑬那年,我13岁。我也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因为我曾独自爬出陷阱,是从陷阱里走出的人。
(选自2014年3月《小小说》,有改动)
分析下面语段中加双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取出背篓里的小铁铲,小心翼翼地在井壁上剜出几个踏脚口。踩着挖好的踏脚口,抓住茅草和藤条,我一边慢慢地往上攀爬,一边迂回着继续往上挖踏脚口……我终于跃出陷阱了。
第⑫段划线句子“能从陷阱里走出的人都是好样的!我儿子是小男子汉了!”句中“爸爸”的话语中包含怎样的情感?“我儿子是小男子汉”含义是什么?
选出对这篇小小说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小说标题中“陷阱”一词比喻现实生活中使人受骗上当的各种圈套,暗含深意。
B.小说从“我”这个事件的亲历者角度叙写,利于叙写心理体验,真实有感染力。
C.小说描写人物形象时突出运用心理描写,揭示“我”跌落陷阱后由害怕慌乱到自救的过程,真实感人,突出主题。
D.小说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突出“我”由“胆怯怕事”到“勇敢战胜困难”“长大、成熟”的变化,突出主题。

联系《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结合本文作者长大了的感受,再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深层阅读赏析
花落的声音张爱玲
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③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⑥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⑦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⑧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作者看到四类花的凋谢,作者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完成下面填空。
玫瑰凋谢, ——樱梨桃凋谢,赞美——茶花凋谢, ——小雏菊凋谢,安静坦然。
短文写了哪几种花落的情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花的谢落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本文作者最欣赏哪种花的凋零方式?最不赞成哪种花的凋零方式?为什么?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中,觉悟到自己是曾经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2)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消瘦,一点点憔悴。
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抒写不一样的人生观?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B、文章第②段的内容可概括为7300名外国志愿者在他们农学博士的影响下,把恩格贝沙漠一角变成绿洲。
C、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这一观点。
D、从⑥段可知,习惯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链接材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故,亲历者回忆时都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声音:“后退!”、“后退!”。正是这个简单的词汇扭转了局面,挽救了无数人性命。多方信息显示,“后退哥”喊的“后退”,让现场响起了由弱到强的“后退”声音,最后大约有上百人在齐声高喊:”后退!后退!”。

说明文阅读
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
①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地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②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5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④通常卫星导航的应用市场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专业市场、批量市场和安防市场。而有很多应用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徒步旅行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现在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还有城市中车辆的监控管理、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行驶路线规划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车载报警装置、车载防盗装置、车载导航装置等等,都使用了卫星导航系统。
⑤短短8年时间,中国完成了16颗导航卫星密集发射的壮举。经过一段时间组网调试运行后,系统将具备稳定连续地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下面关于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有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及短报文通信的功能。
B.本文的题目“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指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一般作用。
C.我国花大力气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因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D.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卫星导航的应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稳定连续”能否删去?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