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章太炎在传媒上刊登了《征婚广告》。广告对女方提出了三条要求: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征婚行为本身反映了追求婚姻自由的风气 |
B.征婚内容带有明显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痕迹 |
C.强调女性“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说明当时掀起扫盲运动 |
D.这种现象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孔子关注民生② 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③ 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④孔子主张“诚信”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
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下边这幅我国某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幅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材料一: 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材料二: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和布票。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
称谓的变化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等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①西方思想的影响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①② | B.①④ | C.![]()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