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卷14记载:“(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这说明
①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②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③当时的科举以“文词”取士 ④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 A.②③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是指
|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保皇派 | D.革命派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
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思想 |
| C.国人开始寻求制度变革 |
| D.近代中国的报业日趋发达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林则徐《四洲志》 | B.魏源《海国图志》 |
| C.洪仁玕《资政新篇》 |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
| B.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 |
| C.领导了虎门销烟 |
|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B.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
| C.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 D.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