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盲道上的爱》,回答15—19题(14分)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g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2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4分)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分)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3分)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2分)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学会“放大美好”》,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学会“放大美好”
李隆汉
①如今,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毫无疑问,这句口头禅的作者是位哲人,他懂得能否高兴,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若总是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要来何用?只是,高兴不能伸手要,快乐不可向人讨,应该自己学会“放大美好”。“一件事往往有许多方面,如果你总是往坏的方面去想,那就是自己虐待自己。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挫折和打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都要学会‘放大美好’,让自己的心境变得亮丽一些。只有这样,你才能过得比较高兴。”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寻找高兴的诀窍。
②“放大美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据传孔老夫子游泰山,见到一位名为荣启的老者。此公衣衫褴褛,一根草绳胡乱缠在腰间,却且弹且唱,得意忘形。孔子问老者为何这般高兴,荣启答道:“许多好事让我高兴哩!天下万物,惟人为贵,我有幸为人,此是一乐。生而为人,男尊女卑,我有幸为男,此是二乐(此乐当然是不对的)。众生芸芸,多少人尚在襁褓中便短命早夭,而我又有幸活到如此高寿,此是三乐。”经多世事胸怀阔,。这位老人尽管历尽生活的艰辛,但他仍然高高兴兴,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放大美好”。
③与古人荣启相反,今天我们周围的一些人总在为一些小事牵肠挂肚,因几句闲话耿耿于怀,愁绪纷沓,忧思丛生,好像他们就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似的。如此这般,其生活质量当然就难以恭维了。英国有句谚语:忧愁使猫丧生。英国人把猫看得很神秘,认为猫有9条命,可仍经不起忧愁折磨,何况人乎!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对事理的感悟还不如2500年前的古人荣启,岂不赧然?
④境由心造。说到底,高兴不过是一种感受而已。同一件事,从这个方面看是灾难,换一个角度变一种心态来看则未尝不值得高兴。“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这段话启迪人们,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也要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
⑤上帝关闭了那扇门,必定会为我们敞开这扇窗。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这种美好,而且还善于“放大美好”,那么,我们头上的每片叶子都会有阳光莅临,脚下的每寸土地都会有和谐生长。
(有删改)
【注释】①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
作者为何提倡“放大美好”?
结合文章,概括“放大美好”的具体方法。
第②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阅尽人生快乐多 B.历尽艰辛快乐多 C.阅尽人生眼界宽 D.历尽艰辛眼界宽

阅读下面文章和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北京地名的雅化
一般来讲,北京的地名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理据的,即有新事物或事件作为命名或改名的依据。比如被老舍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条街”的文津街,原为明清皇城西安门内重要通道,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保存的《四库全书》收藏进馆,故大街改称文津街。另一类是无理据的,即因民俗、语言等原因而引起的地名错误变化,这种变化后的地名我们很难看出命名的根据与理由。这两类地名的变化均与北京的山川地形、民族接触、移民现象、世俗文化、宗教观念、思想观念等有关。
与这两类地名变化相连的是地名的雅化现象。地名的雅化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新地名取雅名。张燕来在《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中,通过对比明代和现代地名用词特点认为:现代北京地名注重避俗趋雅,一些具有书面色彩的语词大量出现在地名里。比如,明代地名单音节儿尾词较多,如安儿胡同、观儿胡同、罗儿胡同等;地理专名亦直接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如沙锅刘胡同、馓子王胡同、苏萝卜胡同等。与此相反,现代地名中儿尾词减少,地名使用雅词越来越多、俗词越来越少。
二是把俗名或无分雅俗名改为雅名。最常见的是谐音改名,即由具象命名至抽象寓意。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忌讳字、俗白字、日常俗用字、含有不敬义的字、无分雅俗的普通字改为典雅文秀的字眼。比如:把忌讳字的棺材胡同、臭水街、苦水井,改为光彩胡同、秀水街、福绥境;把俗白字的母猪胡同、猪市口、狗尾巴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珠市口、高义伯胡同;把日常俗用字的驴市胡同、绳匠胡同、干鱼胡同,改为礼士胡同、丞相胡同、甘雨胡同;把有不敬义字的哑巴胡同、张秃子胡同、罗锅巷,改为雅宝胡同、长图治胡同、锣鼓巷;把无分雅俗的普通字的豆腐巷、佟府夹道、柏树胡同,改为多福巷、同福夹道、百顺胡同。还有因避俗而客观上起到雅化作用的,如豹房胡同改为报房胡同,“报房”一词不知何义,但因避免了“豹”字而显得雅化了。另外也有因重命名而雅化的现象,如改靶儿胡同为文丞相胡同,噶噶胡同改为协作胡同等,但重新命名的雅化地名不是太多。
(摘自《北京日报》 有删改)
【材料一】
老北京大部分胡同名和巷子名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取名唯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好称说,易区别。如扁担胡同、耳朵眼儿胡同是形容胡同的地形,羊肉胡同、劈柴胡同是来源于胡同内的产业,臭胡同、蝇子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则反映了小街窄巷的居住条件。这些地名代表着一段时期内市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老百姓生存境况和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心态,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为北京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意趣。在地名雅化的大趋势下,这些地名随之变更,这虽与寻常人家的自尊心及图吉利的心态有关,但也使原来地名中的乡土风味随之消失,一些地名变成了不知何义的代号。诗人朱湘在散文《胡同》中写道:“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惋惜。
【材料二】
当代北京的地名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文革”时期地名变更达到了高潮,很多有上百年历史的地名一夜之间被更改,大大小小的红旗大道、团结大院充斥北京城,让人晕头转向。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地名又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竞标,三环路、四环路上都有以大企业名称命名的立交桥,严肃的地名成了“免费广告”。如今,新小区越来越多,小区名称也追求标新立异,“花苑”“山庄”令人目不暇接。市人大代表钱渊调查后表示,随着城市建设加快,一些富有京味文化特色的地名、胡同名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豪庭”“至尊官邸”之类奢华炫目的名称,还有一些社区冠以“加州”“格林”等洋名,使人不知身处何地。
《北京地名的雅化》一文先分类介绍,再概括说明,最后具体说明
结合文章和材料一,举例说明老北京地名雅化的方式及原因。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北京在地名命名和变更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阅读《小雨入端午》,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⑫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本文结构精巧,如⑤⑥两段多处内容与后文相照应。结合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⑤⑥段内容
后文相关内容
描述丝线粽子的制作方法
徐又芳用彩色线头缠出斑谰又精细的丝线粽子
每个同学都想缠出特别的丝线粽子

教室满地都是线头



本文题为“小雨入端午”,文中两处写到小雨,除了交代自然环境,还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关联?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端午的情结”具体指什么。
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①“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突出了做人的“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了做事的“度”;“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阐明了生活的“度”。可见人生中处处离不开“度”,而守“度”是人生大智慧。
②人贵在大度。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交往中也就难免会产生些磨擦,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大度待人,以包容之心化解矛盾。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使国无嫌隙,敌不敢乘,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张英不与邻居争地,处处以邻里和谐为重,使邻家也退让三尺,留下“六尺巷”的佳话。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量!常言道:“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人大度,往往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使自己内心宁静,人生之旅阳光普照。
③做事好在深度。人生在世,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做事上。每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事就必须有深度。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画好《涅瓦河边的普希金》,大量阅读相关书籍,进行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整整花去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正是列宾坚持不懈的勇气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他的作品成为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杰作。这些杰作,充分地体现出列宾作为绘画大师的人生价值。
④生活美在适度。人生包罗万象,衣食住行样样齐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和掌控“度”。人的生活欲望是无尽的,人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能“生活有节,起居有常”,就能知足常乐,心康体健;如果欲望无节制、生活无规律,就会超过人的身心所承受的极限,其结果必定是身心俱损,有的甚至滑向奢靡享乐的泥潭。为此,必须要节制欲望,把握生活节奏,方能感受生活之美。
⑤“度”是检验做人优劣的尺子,“度”是衡量做事好坏的标杆,“度”是定位美好生活的准则。因此,人生有“度”,方能成就美丽人生。
文中第①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从第②、③看,“做人贵在大度”中“大度”是指①(不超过10字),“做事好在深度”中“深度”是指②(不超过10字)
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生活美在适度”。

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后面的题目。(共11分)
文段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民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000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文段二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段三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发出感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哪些相同的目的。
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
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阅读文段三,请写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
(1)“罪在当代”:
(2)“功在千秋”:
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①、②、里程世界第一、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