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B是新建的 铁路,该铁路线所经过地区是典型的 地貌区。
(3)C河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简要分析该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圆圈所示范围内地势低洼地区特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按农业的地域类型划分,这种农业属于 (农业地域类型)
(5)图示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读图选择“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 | B.人口分布 | C.城市分布 | D.交通线路 |
“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
“西气东输”管道跨越黄河、长江各几次? ()
A.3次、1次 | B.2次、1次 | C.2次、2次 | D.1次、1次 |
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的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出省(市)是 _____,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入省(市)是。
阅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简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
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何在?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路线的规划是:东线方案计划从长江游市江都段取水,利用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干线,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隧洞虹吸方式穿越河进入。另外,从东平湖向东调水到胶东半岛的市。中线方案计划从长江支流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库大坝,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 。西线方案计划从雅砻江、通天河调水至黄河游,供给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
除南水北调工程外,我国重要的大型调水工程还有入津、入唐、济青、入晋等。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各自采取的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兴建水库 | B.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
C.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 D.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
简要比较东线和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方面有何优点和缺点?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省区A_______,B ________;山脉C________,D_________;河流E______,F_______,G_________;城市H_________,I_______。由图中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可看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
绘图:在图中绘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大致范围(用///),在图中用红色笔绘出黑土、黑钙土大致范围。
读甲乙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甲图地形区名称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_业;B地适合发展_______业。
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___,该基地著名的经济作物是______,该区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
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冻土广布 | B.河流都有凌汛 | C.都有小麦种植 | D.黑土肥沃 |
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图1的甲、乙两图中的河流,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河口、河流干流上都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和水利工程。读图判断,A是_______________港,B是_________________港。a是_______________工程,b是_______________工程。
图2中,反映a地区的气候状况的是_______图;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依据下表中的资料,简述a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a工程 |
b工程 |
||
坝址水文条件 |
年径流量(亿m3) |
820 |
4510 |
平均含量(kg/m3) |
1.6 |
1.2 |
|
年输沙量(亿吨) |
1.34 |
5.3 |
|
总库容量(亿m3) |
1640 |
393 |
|
调节库容(亿m3) |
1310 |
165 |
|
库区水量损失(蒸发+用水) |
大 |
小 |
|
入海水量 |
建坝前 |
330 |
近10000 |
建坝后 |
60~180 |
近10000 |
|
出库泥沙 |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仅200~3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库区内 |
建库最初10年有1/3的泥沙下泄,以后逐年增多,90 年后每年约90%的泥沙出库 |
|
坝口至河口距离 |
900 |
1800 |
根据图1和上表,简要分析b工程建坝前后入海水量的变化远远小于a工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