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 时期 |
主题词 |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 A.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
| 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
| C.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
|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
读下图,是
| A.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
| B.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 |
|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 D.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
下图介绍信的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
|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
|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
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A—B段 | B.B—C段 |
| C.C—D段 | D.D—E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