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温州市人口变化与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图表示的是温州市2008年和2009年的人口总数、农业人口和死亡率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年温州城市化水平高于2009年 | 
| B.2008年温州非农业人口数小于2009年 | 
| C.2008年人口出生率高于2009年 | 
| D.2009年出现少数劳动力向第一产业流动的情况 | 
乙图表示的是温州市2009年和2008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之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表示2008年和2009年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中都接近于l% | 
| B.b表示2009年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减少了6% | 
| C.c表示2009年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增加了6% | 
| D.该图反映了温州正由工业化阶段向高效益的阶段转变 |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为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三项工程,回答20~22题:“西电东送”分北、中、南三大通道,中通道以三峡水电为核心,三峡工程完工后,采用“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最佳的蓄水时间是
| A.5~6月 | B.6~7月 | C.7~8月 | D.9~10月 | 
“西气东输”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用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对长江角洲地区而言,好处有
| A.优化能源结构 | B.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 C.消除污染 | D.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中、西三条线路,最先启动的是东线,其原因是
| A.东线水可以自流,减少工程量 | 
| B.东部水质明显优于中、西线 | 
| C.东线有可利用的河道,工程量较小 | 
|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京杭运河的运输能力 | 
煤炭给山西带来了财富,为少数人分享;也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却由多数人承受。前者携财富远走他乡,而后者却只能留守原地,等待政府救助,政府和原住居民成为环境破坏的最终埋单者。据此完成18~19题。材料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主要由开采煤炭导致的是
 ①地表塌陷②水资源短缺③饮水危机④耕地破坏⑤酸雨⑥臭氧层空洞
|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 | 
近一两年,山西煤老板组成的“山西购房团”席卷北京、上海等地,这个现象最有可能加剧大城市的什么问题
| A.丰富了大城市的多元文化 | 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 
| C.加剧了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 D.生态环境破坏 |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6~17题。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 B.高耗能工业 | C.农产品加工工业 | D.高技术工业 | 
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4~15题:
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漫长 | 
|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 
|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 
|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 
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 
| C.丙地发展水田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1~13题。
图中城市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水陆交通便利 | 
| B.有著名的名胜古迹岳阳楼,旅游资源丰富 | 
| C.位于二江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 
| D.地处著名的春小麦产区,农业基础较好 | 
为改善图示地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点国土整治工程有: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退田还牧工程④退田还湖工程
| A.②④ | B.① | C.② | D.②③ | 
从国土整治角度看,图中甲乙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 A.稀土工业 | B.石油化学工业 | C.钢铁工业 | D.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