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说明文,完成1~4题。

闲话台阶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皇帝贵为天子,有专门的台阶。皇宫的正殿通常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多雕龙刻凤,装饰以水浪之气,这是御道,皇帝专用,两旁则是大臣进退的台阶。

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通往四海归一殿的九十九级台阶步步高扬,层层基石,载荷着雄伟的皇宫大最殿,显示着秦王朝一统华夏的威严、霸气。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九"音同"久",有"长久、永久"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他希望大秦王朝国运长久,寿享万年,传至无穷。

台阶还是地位的象征,因为"帝位"和"地位"谐音。江浙一带不少人家,为了造出高高的台阶,不惜花费半生的精力。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家家户户的门口都造台阶。少的两三级,多的十几级,如果是官宦人家,就更多了。至此,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

南京的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要知道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反封建,但我们的建筑师还是把中山陵做成了一个跟封建帝王陵墓一样的建筑,以体现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钟山的雄伟形势和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显得庄严雄伟。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八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喻示伟人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体制在变化,而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体现在建筑中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雄伟,气势磅礴,看似简洁的76级大台阶也是标志性景观。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这全靠从西汉流传至今的石材加工工艺"三斩斧"。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当中外游客们拾级而上,俯瞰黑白相间的斑驳斧凿,就可以感受深沉宏大、拙朴深厚的石雕工艺,感受汉代石刻的刚强气魂,感受古老的中国建筑文化。

从台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蕴含了思想性和文化性,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这样的台阶将更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影响会更深远。

(作者:殷铭燕,有删改)

1.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在建筑中始终存在着。
B.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属于生动说明文。
C.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D.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台阶。
2.

对汉代石刻工艺"三斩斧"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到上万刀之多,其精细度可想而知。
B. 斩过后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但石不断裂。
C. "三斩斧"这种汉代石雕工艺深沉宏大、拙朴深厚,它让石阶表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
D. "三斩斧"这种汉代石刻就是将巨大的石料进行分割,通过工匠的斧凿刀刻,将其打磨成美观实用的台阶。
3.

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
B. 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C. 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D. 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
4.

对说明方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B. "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 "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 "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A(刮压罩)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B(愤恨愤激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C(争辩争论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D(冲向穿过越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C. D.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一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有什么表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你说说“乌云遮不住太阳”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诗的主要意思。

请你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设想海燕在高傲地飞翔时会对其他海鸟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
荠菜清香
①冬刚去,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满地的荠菜已随着葱郁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地钻出了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才想到,又到了吃荠菜的时节。荠菜茎叶鲜嫩、清香,全菜皆可食用,实为绿色野味的上品。
②二月春来早,乍暖还寒,云展雨作,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农民告别了农闲,开始下地劳动了。这时,迎春花开,嫩黄的榆钱俏立枝头。即使在枯黄的草丛,也催生出点点新绿。风绿了,也将草木染绿了。在那漫山遍野的鲜黄、嫩绿中,在地里劳动的人们会带上小竹篮、小铁锹,劳作之余,顺手捋上几把野菜带回家。
③那时我尚小,经常跟着母亲下地,总能看见母亲有选择地掐几把回来。待从地里回到家,我就帮母亲择荠菜。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圆而薄的面片很快就擀出来了,再熟练地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④荠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贴饼子。我和妹妹负责往锅里添柴火,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待到锅里冒出一股股大的蒸汽时,一块块黄澄澄的荠菜饼便熟了。顿时,满屋子都飘起淡淡的荠菜香味,萦绕鼻端,至今回味悠长。印象中,老家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是最好吃的一种。
⑤有时候,我也会挎上竹篮,拿着小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嘴里唱着“打过春,赤脚奔。挑野菜,拔茅针”的歌谣。农村的田野很美,有青山绿水、茂密挺拔的竹林和成片的果树。我们提着镰刀和竹篮,在漫山遍野穿梭,山坡上、田野里、草丛中,到处都有野菜。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
⑥那时,常常比赛看谁的野菜挖得最多。于是,抢啊、闹啊、笑啊,玩得不亦乐乎,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们会在劳动快要结束时在田埂上拔茅针,田埂上那一片紫紫的小草,尖尖的,准是茅针,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那尖儿向上猛一提,就会把下面的花苞与茎抽断,这就叫拔茅针。茅针剥开苞衣,把里面雪白的花穗丢进嘴里,软绵绵、甜丝丝的。在那一日三餐都吃不全的日子里,这就是农村孩子最好的零食了。
⑦“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就是故乡人们对荠菜由衷的赞歌,情感尽管朴素却包含感恩之情。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第②段内容,说说作者写“迎春花”和“榆钱”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章,请根据每个小题后面括号的要求对下面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
(1)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动作描写)


(2)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一个词语或短语)


说说第⑤段中引用歌谣有何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就结构方面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
问题:
解答: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前两年,赵本山因为生病,伤了元气,身体受不了大负荷的工作量。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赵本山的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第①段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故事有何作用?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赞成小明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小明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各科成绩平平。在谈到毕业后的选择时,他说希望初三毕业后能够去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

阅读下文。
亦慈亦让沈从文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 (3分)
细读第③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4分)

创作题材

创作特色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创作主题

阅读。
打往天堂的电话
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亭主人文叔正悠闲地翻阅着杂志。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十五六岁模样的小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他抬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小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谢谢叔叔,长途电话也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小女孩慢慢地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妈,我随叔叔来到了桐乡,上个月叔叔发工资了,他给了我50块钱,我已经把钱放在了枕头下面,等我凑足了5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小女孩想了一下,又说:“妈,我告诉你,我叔叔的工厂里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呢,我都吃胖了,妈妈你放心吧,我能够照顾自己的。哦,对了,妈妈,前天这里一位阿姨给了我一条红裙子,现在我就是穿着这条裙子给你打电话的。妈妈,叔叔的工厂里还有电视看,我最喜欢看学校里小朋友读书的片子……”突然,小女孩的语调变了,不停地用手揩着眼泪,“妈,你的胃还经常疼吗?你那里的花开了吗?我好想家,想弟弟,想爸爸,也想你,妈,我真的真的好想你,做梦都经常梦到你啊!妈妈……”
女孩再也说不下去了,文叔爱怜地抬起头看着她,女孩慌忙放下话筒,慌乱中话筒放了几次才放回到话机上。“姑娘啊,想家了吧?别哭了,有机会就回家去看看爸爸妈妈。”“嗯,叔叔,电话费多少钱呀?”“没有多少,你可以跟妈妈多说一会,我少收你一点儿钱。”文叔习惯性往柜台上的话机望去,天哪,他突然发现话机的电子显示屏上竟然没有收费显示,女孩的电话根本没有打通!“哎呀,姑娘,真对不起!你得重新打,刚才啊,你的电话没有接通……”“嗯,我知道,叔叔!”“其实……其实我们家乡根本没有通电话。”文叔疑惑地问道:“那你刚才不是和妈妈说话了吗?”小女孩终于哭出了声:“其实我也没有了妈妈,我妈妈死了已经四年多了……每次我看见叔叔和他的同伴给家里打电话,我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妈妈她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妈妈打电话,叔叔不收你钱。”
从此,这个乡下小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小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与心灵连接直来的愿望。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阅读第①段和第②段,说说为什么女孩子要忐忑不安在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前反反复复地转悠?
女孩的老家没有通电话,她的妈妈也已经去世了,可为什么她还要有模有样地给她的妈妈打电话呢?
认真阅读第③段,思考为什么文叔说女孩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请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女孩懂事、孝顺的句子抄写在下边。
在本文中第④段写到了来打电话的女孩流泪,第⑤段中又写到了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流泪。他们两人分别为什么流泪?
(1)女孩流泪是因为:
(2)文叔流泪是因为:
本文中的哪一处使你最受感动?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来,并谈谈你的感动是什么?
我找的语句:
我感动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