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我是失败者。”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竞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选自2005年第9期《小小说选刊》).根据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反映了“她” 的心理。
(2)在“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是,“她”“重新抬起头来”是因为
。.第4段的“插叙”有何作用?
答: .“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失败。
答:
现代文阅读
(一)寻石记
迟子建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中打渔人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赏析。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并说说你的理由。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这句话的理解?
王欢守志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①,不营产业,常丐②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⑤。
【注释】①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②丐:乞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朱买臣:西汉吴郡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朱买臣50岁时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⑤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安贫乐(乐趣)道 B.意(心情)怡如也
C.或(有时)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D.时闻者多哂(讥笑)之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虽家无斗储虽有千里之能 B.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或置酒而招之
C.时闻者多哂之鸢飞戾天者 D.其妻患之 其真无马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21.文中的王欢与《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像小鹿奔跑着回家
腊月二十三,小年,我在舅舅家。
18岁的冬天,我待在舅舅家的小城,过着和以往不同的日子,新鲜而自由。家在一百公里之外的小县城,与我18岁的整个冬天无关。
那一年的夏天,我是一个落榜的高中生,用一种决绝的姿态抗议复读。我和父母发生了18年来最大的一次争执,我倔强地对他们说,我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你们养活……然后我在第二天早上离开了家。
舅舅在小城的电影院工作,舅妈就在影院门前摆了桌球,卖点杂志和小食品。我帮着他们做事,不和父母联系,用这样的方式证明不读大学照样生活;而他们,也不联系我。
时间就这样进入腊月,舅舅问我,过年回家吗?不,我回答得简单而坚决。
黄昏时分,舅舅说,收摊,咱也回家过小年。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慌乱的?听到小城的某个方向忽然传来鞭炮声,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落满雪的院落,一屋暖色灯火,一桌丰盛饭菜。厨房里有红蜡烛和香火,贴上灶王爷的对子,爸郑重地给画上的神仙斟上酒,鞠躬,您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然后我们去到院子,点起一串长长的红鞭炮……
毫无防备,想家的感觉在一瞬间呼啸而来,我从不曾在家以外的地方过年,我也不想在家以外的地方过年。但舅舅已经和父母说好了吧?他们并没有要求我回去吧?舅妈已经买好了我新年的衣服……我有些怨了,怨父母不来带我走。我委屈极了,随着新年的一天天临近,我的慌乱迫切而明显。
腊月二十八中午,舅舅和舅妈去同事家串门,八岁的表弟也跑了出去。我左思右想,用最短的时间简单收拾了衣服,奔往客运站……
破旧的中巴车载着极少的乘客晃荡在狭窄的公路上,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不觉得冷,也不觉得孤单。
中巴车终于在熟悉的小县城的旧车站停下来,我跳下车。那个黄昏,许多人都看到了一个怀里抱着小背包的女孩,小鹿一样在街上奔跑,朝着一个方向。直到跑到转向家门的小路口,我骤然停止了脚步——我看到了妈妈。她站在深冬的苍凉暮色中,正努力张望。
那时候,舅舅还没有回家,妈还不知道我已经从舅舅家逃跑的消息,她站在那里,不是有备,不是偶然。原来,她从小年那天开始,每天都从午后一直站到夜晚。她说,万一我忽然回来,不想我回家的这段路没有人等待。
我还知道了那个冬天,我那倔强的爸爸,每个周末都会坐三个半小时的中巴车,来到我在的小城,远远地看看我。而我足够庆幸的是,在那一年的春节前,我赶回到他们身边。
从18岁开始,每一年,我都会按时踏上回家的路。我再也没有让那个日渐苍老的身影在那个回家的路口无望地等待过。(选自《意林》文/青玉案) 文中的我离开家到舅舅家的原因是什么?
第7段写“我”想象的家中过小年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品味下列语句。
(1)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不觉得冷,也不觉得孤单。(“我”为什么“不觉得冷,也不觉得孤单”?)
(2)中巴车终于在熟悉的小县城的旧车站停下来,我跳下车。(句中的“终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文章第2段说“家在一百公里之外的小县城,与我18岁的整个冬天无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家是否真的与“我的18岁的整个冬天”无关?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藤野先生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A.“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C. “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三件事。
从出文中A、B、C三处语言描写中任选两句,分别指出其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
品味下列语句。
(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句中“这样”指什么?)“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的话要是说出来,会是怎样的?请你以藤野先生的口吻写下他想说的话。(50字左右)
散文阅读(20 分)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才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松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