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 |
《戊戌奏稿》内收有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一直被认为是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但近些年来,经学者考证,基本可以确信其中绝大多数篇目系作者日后伪造。《戊戌奏稿》作为史料
A因为是伪造的,所以毫无史料价值
B.亲历者的记录应该是准确可信的
C.反映辛亥革命间戊戌变法的研究水平
D.属于研究康有为思想的第一手史料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学者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卢梭在他的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强调,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定,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则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赋人权 | B.人民主权 |
C.法律至上 | D.权力制衡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 B.革命 |
C.民主 | D.科学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