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领导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反对进攻苏联和苏区,拥护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反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而争斗。”为此,中共中央( )
| A.依靠东北军坚持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 |
| B.组织了“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 |
| C.派遣大批优秀干部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 |
| D.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获得统一后,国内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的国家”,亦即,德国将成为西欧的德国,而不是试图将西欧变成德国的西欧。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西欧各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
| B.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
| C.美国霸权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
| D.近现代法德间的冲突及影响 |
1946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 |
| B.电文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 |
| 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 |
| 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
|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
|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
|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
|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
|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②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