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战役( )
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 |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
C.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
D.是中共敌后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
“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没有见证的是()
A.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 |
B.1853年太平天国前期的辉煌 |
C.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 |
D.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
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A.世界名城 | B.抗战胜利 |
C.美苏争锋 | D.博采众长 |
翻阅《中国近代史》,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这段文字应出自()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规定()
A.直接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 B.破坏了中国的航运和贸易主权 |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 D.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封建社会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商人颠地手指中国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的说: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粉身碎骨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封建经济落后 | B.封建主义腐朽 |
C.综合国力衰弱 | D.军事技术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