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实验步骤:①放置在阳光(或者其它有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一个玻璃盘中;③在塑料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温度计插入其中,并将另一个温度计悬挂到另一个玻璃盘上。据此完成下题。
该实验能证明的现象及其正确的步骤是
A.热力环流,①②③ | B.地面热容量比较,③①② |
C.温室效应,②③① | D.城市热岛效应,②①③ |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地壳 |
B.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小于地壳 |
D.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
下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四地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 B.甲乙丁丙 | C.丙丁乙甲 | D.丁丙乙甲 |
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此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26′ | B.66°34′ | C.90° | D.45° |
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①23°26′N②21°34′N③25°26′N④68°26′S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09年2月10日11点55分(西五区时间),美国 “铱33”商业通信卫星和俄罗斯“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在(72°N 、98°E)高约790千米处相撞,产生12000块碎片。据此回答:两卫星撞击时,北京时间为
A.2月11日0点55分 | B.2月10日4点55分 |
C.2月9日22点55分 | D.2月10日8点55分 |
两颗卫星相撞的时候,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 B.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
C.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 D.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
两颗卫星相撞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下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图,回答: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A.一直向南 | 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
C.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
若D点经度是116°E,一架飞机从图中①点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2009年8月20日9时,经过10小时到达美国纽约(74°W)的时间是
A.8月20日6时 | B.8月20日19时 |
C.8月19日19时 | D.8月21日6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