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美洲社会进步 | B.美洲国家独立 | C.工业革命扩张 | D.欧洲殖民扩张 |
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图9来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作者在此
| A.否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
| B.用唯物史观解释英国革命性质 |
| C.认为英国革命是多元发展的结果 |
| D.解释方法深受社会史观影响 |
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本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经济的需要 | B.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
| C.人权意识的增长 | D.科学事业的进步 |
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 | B.外邦人有公民权 |
|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 D.人们轮番而治 |
对表1推论恰当的是
| A.1960年棉花减产幅度最大和人们需求减少有关 |
| B.1962年棉花产量最低和国家政策没有调整有关 |
| C.1963--1968年棉花产量增加和国内局势稳定有关 |
| D.1974--1977年棉花连续减产和人民公社制度有关 |
在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工业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北伐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