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某雌性动物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图为该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②③④ |
B.盂德尔遗传规律发生在图所示的②细胞中 |
C.④所示的细胞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 |
D.图④表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 |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 |
B.用纸层析法可以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细胞内的物质代谢途径 |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追踪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
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重复抓取50—100次 |
B.装彩球的两个小桶如果是透明的,可能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干扰 |
C.在每次抓取小球时,都应将桶内的小球充分混合 |
D.由于生物雌雄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是相等的,因而甲乙两个小涌内各装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20个 |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某动物的一个经特殊标记的精原细胞,其分裂过程如下图,图中基因A、a、B、b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蓝、绿色。①②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①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B.②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l个
C.③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D.一个②产生的④按荧光点颜色分类.可分为4类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
D.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段是两个磷酸基因和一个碱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