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故乡的桥头有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
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
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
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
⑦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⑧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⑨“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1979年5月于香港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有删改)本文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将标题换成“忆故乡
”或“怀念故乡”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文章第③段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并说说他在文中的作用。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请探究本文独特的抒情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畔的珍珠兰守亭
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他才回到康科德城。1854年,梭罗的《瓦尔登湖》出版,该书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此书已经出现了两百多个版本,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梭罗于1862年病逝,年仅44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里的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在“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
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在许多人看来,梭罗落落寡合,喜欢孤身独处。如果仅仅是这样认为,也许是对他的曲解。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
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便、简单、自在。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他就来了,觉得住够了时,就又走了,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说梭罗的生平“耐人寻味”,是强调梭罗一生的追求值得人们仔细体会。 |
B.梭罗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又向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可见梭罗尝试写作是受了爱默生和奥尔科特的影响。 |
C.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事实就是选择了简朴,他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放逐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甚至超越了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 |
D.《瓦尔登湖》在“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这表明美国人喜爱独处的生活方式。 |
E.梭罗重视精神境界,反对物质至上,淡泊名利,死时年仅44岁。有人评价说“简单而馥郁”的短暂一生,“孤独而芬芳”的人格魅力。为什么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请联系全文回答。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与中国古代文人的隐居是否相同?请联系全文回答。
有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被调查者中有92.3%的人选择了“否”,只有5.6%的人选择了“是”。你是怎么看梭罗的生活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一双鞋的影响力李曙
(1)艾维尔年仅20岁,他的父亲在都尔市橡树大街开了一家鞋铺,已经30多年了。艾维尔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父亲临终前对他说:“孩子,你是个鞋匠,鞋匠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
(2)艾维尔现在每天一大早就打开店门,一边做鞋一边接生意。这天下午,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走进店里:“艾维尔,我来取鞋了!我叫米莉娅,订了一双鞋,那时还是你父亲管着这个铺子。”
(3)艾维尔把父亲留下的账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没有啊,米莉娅小姐,这里没有你的记录。”“怎么会呢!”米莉娅急了,“我还预付了鞋钱呢,肯定是你父亲忘记写上了。我可是等着这双鞋穿呢!”
(4)艾维尔看看米莉娅,她一身衣服虽然旧了些,倒还过得去,但脚上的鞋实在是太破了,前头的鞋帮和鞋掌已经裂开,像张大的嘴巴。“你别急,米莉娅小姐,”艾维尔说道,“我给你赶做一双鞋。”艾维尔一边说一边给米莉娅量好尺码,“你明天来取吧,但不要太早,胶水晾干需要一段时间。”
(5)这天晚上,艾维尔铺子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后半夜。第二天中午,米莉娅来了。她把新鞋穿上,轻轻跺了跺脚,对艾维尔说,“小鞋匠,你真行,鞋做得不错! ”然后就穿着新鞋神气地走了。
(6)大约两星期后,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察来到艾维尔的鞋铺。“你就是艾维尔吗?”警察问。“是的。”艾维尔请那个警察坐下,“您是要做鞋吗? ”“不,我是来了解一件事的。你有没有给一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做过鞋? ”“米莉娅?”艾维尔想了一下,“我是给她做过鞋,有什么问题吗? ”“她是个骗子。”警察说。“我知道,”艾维尔并不意外,“她从我这儿骗过一双鞋。”
(7)他讲了米莉娅来讨鞋的经过:“我父亲是个非常仔细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记错过一次账。”“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给她做鞋呢?”警察很不解。“她太需要一双鞋了。我是鞋匠,不能让一个人穿着那样破的鞋从我这里走出去。”停顿了一下,艾维尔有些不安地问,“米莉娅现在在哪儿?”“她在拘留所里。”“那双鞋是我自己愿意给她的,你们就不要为难她了。”“小兄弟,米莉娅可不只是诈骗一双鞋的事。”警察笑笑,“我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既然那双鞋真是你做的,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长夫人要请你做鞋。”
(8)两天之后,有人来请艾维尔去一趟市长家。看着这个还是学生模样的小鞋匠,市长夫人问道:“那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她的鞋真是你做的吗?”艾维尔点点头。“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鞋吗?”艾维尔摇摇头。“那天我去女子拘留所参加一项公益活动,那些囚犯穿得又脏又破,哪里还像是女人啊。可就在那时,我看到了米莉娅的鞋,一双新鞋,那么精致,那么漂亮。那一刻,我简直有些嫉妒那个女人了。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
(9)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
(10) “后来我请警察局的人帮我打听一下是谁给米莉娅做了那双鞋,我听他们说米莉娅那双鞋没有给钱,而且你那时候就知道她是讹诈你的,是吗?”艾维尔又点点头。
(11) “那你为什么还把鞋做得那么精致?随便给她一双不就行了吗?”“我父亲说过,我是鞋匠,我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艾维尔说完就开始为市长夫人量尺码,商量鞋的样式。
(12)现在,整个都尔市几乎所有人都想拥有一双艾维尔做的鞋。艾维尔记录订鞋的本子已经用到第9本,最近排队的人想拿到订做的鞋,至少要在两年之后。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一双制作“精致”“漂亮”的鞋子,揭示出一个道理:人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
B.市长夫人“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的话,从侧面写出艾维尔制作鞋手艺高超,技术精湛;“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表现出艾维尔,无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 |
C.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 |
D.艾维尔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中,隐含着父亲对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
E.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侧面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做人要朴实善良、尽职尽责的主题。第四段对米利亚衣着的描写,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小说简要概括艾维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探究小说中的“一双鞋”,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坐忘
张彩拢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在继承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坐忘”理论。庄子的“坐忘”,再加上庄子自身的自由逍遥的心胸理论,逐渐被演变成著名的审美心胸理论,并且被后代的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洒脱不羁的形象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效仿的高潮。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文人雅士纷纷注重“神”的修养,名教的一些伦理纲常开始遭到批判,被认为名不副实,成为束缚政治和谐的枷锁。一场倡导自然的新风尚兴起,嵇康、阮籍皆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崇奉的不羁雅士首推庄子,在他们看来庄子的隐士原则是洁身自好的表现,保身保全也是逍遥自由的根本。
庄子另外的影响就是对道教。道教本身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根源于老庄,不同的是后代的道教尤其是隋唐的道士,已经参与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有所贡献,这与道家的出世是相违背的,隐士的帽子已经被摘去,如果想更好地生存,将本派发扬光大,则必须给它一个名分。
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一些谶纬来神化自身的正统性,他们看到了道教的力量,也明白压制它所要付出的代价,于是得出了利用与压制并存的政策,让其在发展的同时为其统治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是各取所需,道教得到了其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和养分,而当政者也得到了他们的扶持,相得益彰。所以作为参政者的道士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理论自然也发展。
司马承祯,唐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著作是《坐忘论》,其坐忘说是开宋代理学之先河。一个理论不会是无根之木,也不会是无源之水,更何况是得到了统治者扶持的道教,他的理论或多或少会对后世有一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宋代周敦颐提出“主静”说,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朱熹的居敬,去欲,等等。这显示出很重要的一个信号,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而理学之所以可以在宋以后的朝代称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就是儒释道三家理论的融合,把适合于社会的东西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所以要明白,所谓的儒家这时已经不是先前那个纯粹的儒家学说了。
当今社会,人们过多地追寻外界事物,把自身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失去了自由。功名利禄的诱惑使得本身的努力有太大的目的性,结果反而会一无所获,弄得身心疲惫。当代人们太容易为快节奏的生活所累,迷失自我,心中充满梦想却反过来为梦想所牵绊。也许庄子与司马承祯的“坐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幸福与自由,从而解开当代人自身过分执着的情结,缓解其内心的矛盾,真正做到精神自由,真正学有所获。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下列对“坐忘”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坐忘”论是一种审美心胸理论,最早是由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 |
B.“坐忘”论与庄子的心胸理论相融合,渐变成审美心胸理论并被后人继承发展,可见“坐忘”论的研究价值特别高。 |
C.“坐忘”论在魏晋达到最高峰,文人雅士们注重“神”的修养,积极倡导新的风尚。 |
D.“坐忘”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周敦颐的 “主静”说,朱熹的“居敬,去欲”可以为证。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保身保全自己,学习庄子的隐士思想,反对名教,成为冲破政治和谐枷锁的中坚力量。 |
B.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使用利用和压制并存的政策,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道士身份发生了变化。 |
C.道教要求道士归隐田园,不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到了隋朝的时候,道士已开始参与社会、政治的活动。 |
D.“坐忘”论对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它要求现代人要学会无欲无望,不要只局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等。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宋朝以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理论,是其在宋以后的朝代称王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此时的儒家也不再是纯粹的了。 |
B.道家原本讲究出世归隐,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崇奉自由不羁的庄子,而后代的道教参与政治的做法与道教的出世思想相违。 |
C.“坐忘”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时至今日,它的理论思想仍旧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
D.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寻回自由与幸福。 |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 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
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船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在乘老艄公何大伯的船渡乌蟒河过程中和何大伯多次交往的故事。 |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因失去孩子驹儿、二儿子犯罪入狱、年老、对世事的忧虑等综合因素而造成的沉痛心情。 |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小说从“我”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了我来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船魂”,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从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